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区域排放源清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排放处理模型研究 | 第15-17页 |
1.3.1 排放处理模型介绍 | 第15-16页 |
1.3.2 源排放清单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4 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与方法 | 第19-42页 |
2.1 四川省概况介绍 | 第19-24页 |
2.1.1 四川省地形和气候 | 第19-20页 |
2.1.2 四川省经济发展情况 | 第20页 |
2.1.3 四川省能源消费情况 | 第20-23页 |
2.1.4 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 第23-24页 |
2.2 排放源分类方法 | 第24-26页 |
2.3 各类排放源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 第26-31页 |
2.3.1 工业源估算方法 | 第27页 |
2.3.2 道路移动源估算方法 | 第27页 |
2.3.3 非道路移动估算方法 | 第27-28页 |
2.3.4 面源估算方法 | 第28-31页 |
2.4 活动水平信息的获取 | 第31-32页 |
2.5 排放因子数据库的构建 | 第32-40页 |
2.5.1 工业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33-34页 |
2.5.2 道路移动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34-36页 |
2.5.3 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36页 |
2.5.4 面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36-40页 |
2.6 研究区域污染物控制效率分析 | 第40-41页 |
2.7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四川省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发 | 第42-73页 |
3.1 火电厂排放清单 | 第42页 |
3.2 主要工业源排放清单 | 第42-44页 |
3.3 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 | 第44-46页 |
3.3.1 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 | 第44-45页 |
3.3.2 干燥铺装道路二次扬尘排放清单 | 第45-46页 |
3.4 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 | 第46-47页 |
3.5 面源排放清单 | 第47-56页 |
3.5.1 无组织扬尘排放源 | 第47-48页 |
3.5.2 生产工艺过程面源 | 第48-50页 |
3.5.3 溶剂涂料使用过程面源 | 第50-52页 |
3.5.4 油品挥发源 | 第52页 |
3.5.5 餐饮、住宿及居民生活面源 | 第52-53页 |
3.5.6 农业污染源 | 第53-55页 |
3.5.7 垃圾焚烧源 | 第55页 |
3.5.8 面源贡献率分析 | 第55-56页 |
3.6 排放源贡献率分析 | 第56-58页 |
3.7 排放量的区域分配和时间分割 | 第58-69页 |
3.7.1 空间分配 | 第58-65页 |
3.7.2 时间分割 | 第65-69页 |
3.8 排放源清单的比较分析 | 第69-72页 |
3.8.1 各市州SO_2和NO_x排放量与污普数据的比较分析 | 第69-71页 |
3.8.2 排放总量的比较分析 | 第71-72页 |
3.9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