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滑坡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隧道变形与围岩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隧道与滑坡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4 隧道-滑坡支挡技术研究 | 第16-18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隧道受力变形模式 | 第21-43页 |
2.1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受力变形的研究 | 第21-24页 |
2.1.1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单滑面) | 第22-23页 |
2.1.2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多滑面) | 第23-24页 |
2.1.3 隧道位于滑坡体外 | 第24页 |
2.2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隧道衬砌内力分析 | 第24-31页 |
2.2.1 滑坡推力作用下隧道衬砌受力模式 | 第24-27页 |
2.2.2 偏压荷载下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 第27-28页 |
2.2.3 滑坡推力作用下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 第28-31页 |
2.3 依托工程概况 | 第31-34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31-32页 |
2.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2页 |
2.3.3 滑坡与隧道相对位置 | 第32-33页 |
2.3.4 滑坡造成隧道的病害及处理措施 | 第33-34页 |
2.4 受滑坡影响的隧道结构理论计算 | 第34-39页 |
2.4.1 隧道衬砌受力分析与计算 | 第34-37页 |
2.4.2 隧道结构内力计算结果对比 | 第37-39页 |
2.5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纵向受力变形模式研究 | 第39-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抗滑桩加固“隧道-滑坡”正交体系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43-69页 |
3.1 模型试验系统 | 第43-45页 |
3.1.1 模型试验箱体 | 第43-44页 |
3.1.2 模型试验坡肩加载系统 | 第44页 |
3.1.3 模型试验数据监测采集系统 | 第44-45页 |
3.2 相似模拟材料的选取与参数测定 | 第45-50页 |
3.2.1 相似关系确定 | 第45-47页 |
3.2.2 岩土相似材料的配制与参数测定 | 第47-49页 |
3.2.3 桩体结构相似材料的选择与参数测定 | 第49-50页 |
3.3 试验过程 | 第50-55页 |
3.3.1 试验步骤 | 第50-53页 |
3.3.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53页 |
3.3.3 开挖过程与PIV示意 | 第53-55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66页 |
3.4.1 地表位移分析 | 第55-57页 |
3.4.2 抗滑桩桩顶位移、弯矩及桩后土压力分析 | 第57-62页 |
3.4.3 隧道受力分析 | 第62-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4 抗滑桩加固“隧道-滑坡”正交体系数值模拟分析 | 第69-93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69-72页 |
4.2 支护结构的安全判据 | 第72-74页 |
4.3 桩间距的模拟分析 | 第74-83页 |
4.3.1 围岩位移分析 | 第74-76页 |
4.3.2 围岩最大剪应变分析 | 第76-77页 |
4.3.3 初支结构位移分析 | 第77-79页 |
4.3.4 初支结构内力分析 | 第79-81页 |
4.3.5 抗滑桩位移、内力分析 | 第81-83页 |
4.4 桩隧间距的模拟分析 | 第83-92页 |
4.4.1 围岩位移分析 | 第83-85页 |
4.4.2 围岩最大剪应变分析 | 第85-87页 |
4.4.3 初支结构位移分析 | 第87-89页 |
4.4.4 初支结构内力分析 | 第89-91页 |
4.4.5 抗滑桩位移、内力分析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5.1 结论 | 第93页 |
5.2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