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背景 | 第17-34页 |
1.2.1 水稻生长发育与氮素吸收利用 | 第17-27页 |
1.2.1.1 氮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元素 | 第17-18页 |
1.2.1.2 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存在基因型差异 | 第18-20页 |
1.2.1.3 氮肥管理措施影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 第20-27页 |
1.2.2 水稻生长发育与水分吸收利用 | 第27-29页 |
1.2.3 水氮互作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 第29-32页 |
1.2.3.1 作物生产中的水氮互作效应 | 第29-30页 |
1.2.3.2 水氮互作影响水稻产量形成 | 第30-31页 |
1.2.3.2 水氮互作影响水稻氮素利用率 | 第31-32页 |
1.2.4 基因表达研究在作物栽培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6-46页 |
2.1 前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2.1 试验地点 | 第37-38页 |
2.2.2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9页 |
2.2.4.1 土壤基础肥力测定 | 第39页 |
2.2.4.2 考种与计产 | 第39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2.3.1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1-43页 |
2.4 讨论 | 第43-46页 |
2.4.1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6-77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3.2.1 试验地点 | 第46页 |
3.2.2 供试材料 | 第46-47页 |
3.2.3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7-48页 |
3.2.4.1 茎蘖动态调查 | 第47页 |
3.2.4.2 叶面积指数测定 | 第47页 |
3.2.4.3 群体透光率及消光系数测定 | 第47页 |
3.2.4.4 剑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47页 |
3.2.4.5 干物重测定 | 第47-48页 |
3.2.4.6 碳代谢酶活性测定 | 第48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74页 |
3.3.1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茎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的影响 | 第48-54页 |
3.3.1.1 水氮管理对水稻茎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的影响 | 第48-51页 |
3.3.1.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茎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2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时期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 第54-57页 |
3.3.2.1 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3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时期LAI及消光系数的影响 | 第57-60页 |
3.3.3.1 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LAI及消光系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LAI及消光系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4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 第60-63页 |
3.3.4.1 水氮管理对水稻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4.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5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Rubisco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7页 |
3.3.5.1 水氮管理对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Rubisco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3.3.5.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Rubisco酶活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3.3.6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SS、SPS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71页 |
3.3.6.1 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SS、SPS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3.3.6.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SS、SPS酶活性的影响 | 第69-71页 |
3.3.7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1-74页 |
3.3.7.1 水氮管理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7.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2-74页 |
3.4 讨论 | 第74-77页 |
3.4.1 水氮管理措施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茎蘖消长及成穗率的影响 | 第74-75页 |
3.4.2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冠层特性及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7-103页 |
4.1 前言 | 第7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7-80页 |
4.2.1 试验地点 | 第77页 |
4.2.2 供试材料 | 第77-78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78页 |
4.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78-79页 |
4.2.4.1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 第78页 |
4.2.4.2 根系伤流量测定 | 第78-79页 |
4.2.4.3 根系Os WOX11、OsNAR2.1、OsAQP基因表达分析 | 第79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79-8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0-101页 |
4.3.1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时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80-96页 |
4.3.1.1 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80-86页 |
4.3.1.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86-96页 |
4.3.2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时期颖花根流量的影响 | 第96-99页 |
4.3.2.1 水氮管理对水稻各生育时期颖花根流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4.3.2.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颖花根流量的影响 | 第97-99页 |
4.3.3 不同水氮条件下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分蘖期根系OsWOX11、OsNAR2.1、OsAQP的表达分析 | 第99-101页 |
4.4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03-122页 |
5.1 前言 | 第10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5.2.1 试验地点 | 第103-104页 |
5.2.2 供试材料 | 第104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104页 |
5.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04-105页 |
5.2.4.1 SPAD值测定 | 第104页 |
5.2.4.2 氮素含量测定及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 第104页 |
5.2.4.3 各生育时期功能叶OsGS1.1、OsGS2、OsNADH-GOGAT2表达分析 | 第104-105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10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20页 |
5.3.1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功能叶SPAD值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5.3.1.1 水氮管理对水稻功能叶SPAD值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1.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功能叶SPAD值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3.2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及氮肥回收率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5.3.2.1 水氮管理对水稻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及氮肥回收率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5.3.2.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及氮肥回收率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3.3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5.3.3.1 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3.3.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3.4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OsGS1.1、OsGS2、OsNADH-GOGAT2表达的影响 | 第114-120页 |
5.3.4.1 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功能叶OsGS1.1、OsGS2、OsNADH-GOGAT2表达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5.3.4.2 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各生育时期功能叶OsGS1.1、OsGS2、OsNADH-GOGAT2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5.4 讨论 | 第120-122页 |
5.4.1 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品种间差异 | 第120页 |
5.4.2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根系形态、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 | 第122-133页 |
6.1 前言 | 第122-123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4页 |
6.2.1 试验地点 | 第123页 |
6.2.2 供试材料 | 第123页 |
6.2.3 试验设计 | 第123页 |
6.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23页 |
6.2.4.1 考种与计产 | 第123页 |
6.2.4.2 根系形态测定 | 第123页 |
6.2.4.3 氮素吸收利用的测定 | 第123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123-12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30页 |
6.3.1 根系形态与氮素吸收利用及物质积累的岭回归分析 | 第124-125页 |
6.3.2 产量与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物质积累的岭回归分析 | 第125-126页 |
6.3.3 产量与各生育时期根系形态的岭回归分析 | 第126-130页 |
6.4 讨论 | 第130-133页 |
6.4.1 根系形态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 | 第130-131页 |
6.4.2 氮素吸收利用及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 第131页 |
6.4.3 各生育时期根系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33-138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133-136页 |
7.1.1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7.1.2 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7.1.3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7.1.4 水氮管理对氮效率差异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36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