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3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0页 |
2.1 生态条件的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2.1.1 气象因子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 第19页 |
2.1.2 海拔高度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 第19页 |
2.1.3 土壤条件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 烤烟品种的影响研究 | 第20-21页 |
2.2.1 烤烟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差异 | 第20页 |
2.2.2 烤烟品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 第20-21页 |
2.3 移栽期研究 | 第21-22页 |
2.3.1 移栽期与生态资源配置 | 第21-22页 |
2.3.2 移栽期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22页 |
2.4 种植密度研究 | 第22-23页 |
2.4.1 种植密度对烤烟群体结构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2 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形成的影响 | 第23页 |
2.4.3 种植密度与品种和环境的关系 | 第23页 |
2.5 施肥研究 | 第23-25页 |
2.5.1 施肥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3-24页 |
2.5.2 施肥对烤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24页 |
2.5.3 施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2.5.4 烤烟肥料吸收利用规律研究 | 第25页 |
2.5.5 施肥与密度的关系 | 第25页 |
2.6 打顶、留叶研究 | 第25-29页 |
2.6.1 留叶数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6页 |
2.6.2 留叶数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26页 |
2.6.3 留叶数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6.4 留叶与密度的关系 | 第27-28页 |
2.6.5 留叶与施肥互作研究 | 第28-29页 |
2.7 优化烤烟等级结构研究 | 第29-30页 |
2.7.1 摘除烤烟脚叶的研究 | 第29-30页 |
2.7.2 烤烟等级结构的优化研究 | 第30页 |
3 研究切入点 | 第30-31页 |
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2页 |
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高海拔烟区气候资源条件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 第34-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1.3 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35页 |
1.3.1 田间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35页 |
1.3.2 烟叶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5页 |
1.3.3 烟叶经济性状统计 | 第35页 |
1.3.4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35页 |
1.3.5 烟叶外观质量及感官品质评价 | 第35页 |
1.4 气象资料收集 | 第35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58页 |
2.1 盐源县气候变化分析 | 第36-38页 |
2.1.1 2011-2013年盐源县气温变化 | 第36页 |
2.1.2 2011-2013年盐源县空气相对湿度变化 | 第36-37页 |
2.1.3 2011-2013年盐源县降雨变化 | 第37-38页 |
2.2 气候资源条件对烟株生育期的影响分析 | 第38-42页 |
2.2.1 移栽期对烟株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2 生育期的气候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2.2.3 烤烟生育期与移栽期及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2.3 气候资源条件对烟株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2-48页 |
2.3.1 不同移栽期烟株株高生长发育比较 | 第42页 |
2.3.2 烟株株高的生长发育与移栽期和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2.3.3 不同移栽期烟株茎围生长发育比较 | 第43页 |
2.3.4 烟株茎围的生长发育与移栽期和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2.3.5 不同移栽期烤烟下部叶生长发育比较 | 第44-45页 |
2.3.6 烤烟下部叶的生长发育与移栽期和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45页 |
2.3.7 不同移栽期烤烟中部叶生长发育比较 | 第45-46页 |
2.3.8 烤烟中部叶的生长发育与移栽期和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2.3.9 不同移栽期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比较 | 第47页 |
2.3.10 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发育与移栽期和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47-48页 |
2.4 气候资源条件对烟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8-49页 |
2.5 气候资源条件对烟叶成熟生理的影响 | 第49-55页 |
2.5.1 对烟叶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2.5.2 对烟叶P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2.5.3 对烟叶C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2.5.4 对烟叶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2.5.5 对烟叶MDA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2.5.6 对烟叶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2.6 气候资源条件对烟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55-56页 |
2.6.1 不同移栽期烟叶经济性状比较 | 第55-56页 |
2.6.2 烟叶经济性状与移栽期和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56页 |
2.7 气候资源条件对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56-58页 |
2.7.1 不同移栽期烟叶感官品质比较 | 第56-57页 |
2.7.2 烟叶感官品质与移栽期和气候资源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高海拔烟区宜密植烤烟品种筛选研究 | 第60-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0页 |
1.3 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60-61页 |
1.3.1 田间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60页 |
1.3.2 烟叶光合特性测定 | 第60-61页 |
1.3.3 烟叶经济性状统计 | 第61页 |
1.3.4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61页 |
1.3.5 烟叶外观质量及感官品质评价 | 第61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2页 |
2.1 主要生育期分析 | 第61页 |
2.2 烟叶质体色素含量与成熟特性分析 | 第61-63页 |
2.3 烟叶光合作用与成熟特性分析 | 第63页 |
2.4 烟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63-64页 |
2.5 成熟期株型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2.6 烟叶主要经济性状及部位构成分析 | 第65页 |
2.7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 第65-70页 |
2.7.1 烟叶烟碱含量比较 | 第66页 |
2.7.2 烟叶总氮含量比较 | 第66页 |
2.7.3 烟叶糖含量比较 | 第66-68页 |
2.7.4 烟叶糖碱比比较 | 第68页 |
2.7.5 烟叶钾含量比较 | 第68-69页 |
2.7.6 烟叶氯含量比较 | 第69页 |
2.7.7 烟叶钾氯比比较 | 第69-70页 |
2.8 烟叶外观质量比较 | 第70-71页 |
2.9 烟叶感官品质比较 | 第71-72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烤烟株型构建及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74-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74-75页 |
1.3 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75页 |
1.3.1 田间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75页 |
1.3.2 烟叶经济性状统计 | 第75页 |
1.3.3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75页 |
1.3.4 烟叶外观质量及感官品质评价 | 第75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2.1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烟株生育期的影响 | 第75-76页 |
2.2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6页 |
2.3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烤烟株型构建的影响 | 第76-77页 |
2.4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烟叶主要经济性状及部位构成的影响 | 第77-78页 |
2.5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78-82页 |
2.5.1 对烟叶烟碱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2.5.2 对烟叶总氮含量的影响 | 第79页 |
2.5.3 对烟叶糖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2.5.4 对烟叶糖碱比的影响 | 第80-81页 |
2.5.5 对烟叶钾含量的影响 | 第81页 |
2.5.6 对烟叶氯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2.5.7 对烟叶钾氯比的影响 | 第82页 |
2.6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2.7 密度与留叶调控对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83-84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适度密植下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烤烟株型构建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86-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6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86-87页 |
1.3 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87页 |
1.3.1 田间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87页 |
1.3.2 烟叶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87页 |
1.3.3 烟叶经济性状统计 | 第87页 |
1.3.4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87页 |
1.3.5 烟叶外观质量及感官品质评价 | 第87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2页 |
2.1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烟株生育期的影响 | 第88页 |
2.2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烟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88-89页 |
2.3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烟叶成熟生理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89-95页 |
2.3.1 对烟叶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89-92页 |
2.3.2 对烟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2-95页 |
2.4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烤烟株型构建的影响 | 第95-97页 |
2.5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烟叶主要经济性状及部位构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2.6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98-99页 |
2.7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2.8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中部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2.9 施氮与留叶调控对上部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二次去叶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05-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0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105-106页 |
1.3 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106-107页 |
1.3.1 田间性状调查与指标测定 | 第106页 |
1.3.2 烟叶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106页 |
1.3.3 烟叶经济性状统计 | 第106-107页 |
1.3.4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107页 |
1.3.5 烟叶外观质量及感官品质评价 | 第107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28页 |
2.1 二次去叶对烟叶成熟生理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2.1.1 对烟叶质体色素含量与成熟特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2.1.2 对烟叶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2.1.3 对烟叶抗氧化酶活性与成熟特性的影响 | 第109页 |
2.1.4 对烟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2.2 二次去叶对烤烟株型结构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2.2.1 烤烟成熟期株型结构比较 | 第110-111页 |
2.2.2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烤烟株型结构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2.3 二次去叶对烟株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2.4 二次去叶对烟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2.4.1 烟株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 第113-114页 |
2.4.2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14页 |
2.5 二次去叶对烤烟主要经济性状及部位构成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2.5.1 烤烟主要经济性状及部位构成比较 | 第114-115页 |
2.5.2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烤烟主要经济性状及部位构成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2.6 二次去叶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116-122页 |
2.6.1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烟碱含量的影响 | 第118页 |
2.6.2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总氮含量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2.6.3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2.6.4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120页 |
2.6.5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糖碱比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2.6.6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钾含量的影响 | 第121页 |
2.6.7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氯含量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2.6.8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烟叶钾氯比的影响 | 第122页 |
2.7 二次去叶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2.7.1 对下部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2.7.2 对中部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2.7.3 对上部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第124页 |
2.8 二次去叶对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24-128页 |
2.8.1 对中部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2.8.2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中部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2.8.3 对上部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2.8.4 去叶时间和去叶方式对上部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性及展望 | 第130-135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0-133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133-134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附件1.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55-156页 |
附件2. 在读期间获得国家专利 | 第156页 |
附件3. 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