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缘起与内容 | 第12-14页 |
1.2.1 项目研究的缘起 | 第12-13页 |
1.2.2 项目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脉络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2 脉络框架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历史私家宅第与相关保护修缮理论和方法 | 第19-29页 |
2.1 历史私家宅第相关概念解析 | 第19-20页 |
2.2 国内外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理论历程 | 第20-25页 |
2.2.1 国外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2.2.2 国内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2.3 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主要方法与措施 | 第25-28页 |
2.3.1 间接被动式保护修缮 | 第25页 |
2.3.2 直接主动式保护修缮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晚清胡巡抚官厅价值与建筑特色 | 第29-45页 |
3.1 山西巡抚胡聘之生平简介 | 第29-31页 |
3.2 胡巡抚官厅价值解析 | 第31-35页 |
3.2.1 胡巡抚官厅的自身价值 | 第32-33页 |
3.2.2 胡巡抚官厅的衍生价值 | 第33-35页 |
3.3 胡巡抚官厅建筑艺术特色 | 第35-44页 |
3.3.1 建筑空间布局与整体风貌特色 | 第35-38页 |
3.3.2 建筑构架与构筑特色 | 第38-41页 |
3.3.3 建筑装饰艺术特色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晚清胡巡抚官厅现状分析与保护修缮构思 | 第45-61页 |
4.1 胡巡抚官厅现状分析 | 第45-53页 |
4.1.1 宅第及其周边空间格局与环境现状 | 第45-46页 |
4.1.2 宅第建筑结构与构件保存现状 | 第46-53页 |
4.2 胡巡抚官厅保护修缮构思 | 第53-59页 |
4.2.1 保护与修缮范围及原则 | 第53-55页 |
4.2.2 保护与修缮的数字化应用 | 第55-57页 |
4.2.3 保护与修缮的地域化构思 | 第57-58页 |
4.2.4 保护与修缮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借鉴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晚清胡巡抚官厅保护修缮设计、施工策略与分析 | 第61-81页 |
5.1 宅第空间环境整治 | 第61页 |
5.2 宅第的修缮设计策略 | 第61-70页 |
5.3 宅第修缮施工与保护策略 | 第70-80页 |
5.3.1 木构的修缮与保护 | 第70-77页 |
5.3.2 砖石构的修缮与保护 | 第77-79页 |
5.3.3 其他修缮与保护措施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图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