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合肥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1 全球生态价值观的确立第17页
        1.1.2 学科的发展需求第17页
        1.1.3 城市的发展需求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第21页
        1.4.1 文献分析法第21页
        1.4.2 归纳演绎法第21页
        1.4.3 案例分析法第21页
        1.4.4 实证研究法第21页
    1.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概述第22-30页
    2.1 研究范围界定第22页
    2.2 基本概念阐述第22-24页
        2.2.1 生态空间第22-23页
        2.2.2 城市生态空间第23页
        2.2.3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第23-24页
        2.2.4 研究的关键问题第24页
    2.3 研究综述第24-28页
        2.3.1 古代朴素生态观第24-25页
        2.3.2 近代生态关怀第25页
        2.3.3 现代生态规划思想第25-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和组织模式分析第30-47页
    3.1 生态空间的结构构成要素第30-34页
        3.1.1 生态核第30-32页
        3.1.2 生态带第32-34页
        3.1.3 生态基底第34页
    3.2 生态空间结构组织模式及典例第34-41页
        3.2.1 绿心模式第35-37页
        3.2.2 绿环模式第37-39页
        3.2.3 绿楔模式第39-40页
        3.2.4 绿带模式第40-41页
    3.3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案例分析第41-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合肥市生态空间结构分析第47-60页
    4.1 合肥市现状生态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第47-54页
        4.1.1 研究范围第47页
        4.1.2 市域生态资源第47页
        4.1.3 生态空间要素构成第47-49页
        4.1.4 合肥市空间结构演变第49-51页
        4.1.5 合肥市生态空间结构演变第51-54页
    4.2 演进中的问题分析第54-56页
        4.2.1 建设空间侵蚀生态空间第54-55页
        4.2.2 生态空间破碎化第55页
        4.2.3 生态环境恶化第55-56页
    4.3 合肥市生态空间结构演变特点第56-59页
        4.3.1 形态复杂化第56-57页
        4.3.2 功能多元化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合肥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第60-71页
    5.1 优化原则第60页
        5.1.1 自然优先原则第60页
        5.1.2 整体化原则第60页
        5.1.3 多样性原则第60页
    5.2 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第60-66页
        5.2.1 与区域生态空间衔接第61-63页
        5.2.2 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第63-65页
        5.2.3 合肥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第65-66页
    5.3 规划的管理与控制第66-68页
        5.3.1 分区管控第67-68页
        5.3.2 分类管控第68页
    5.4 规划的实施保障第68-70页
        5.4.1 法律保障第69页
        5.4.2 经济保障第69页
        5.4.3 社会保障第69-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总结第71-73页
    6.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6.2 有待深化的内容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私家宅第保护与修缮研究--以晚清胡巡抚官厅为例
下一篇:主题公园景观设施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