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9-11页 |
第一章 国外行政主体理论概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国外行政主体理论介绍 | 第11-14页 |
一、大陆法系代表国家行政主体理论介绍 | 第11-13页 |
二、英美法系代表国家行政主体制度介绍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外行政主体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一、行政主体制度体现了行政分权的价值理念 | 第14-15页 |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权力主体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系 | 第15页 |
三、行政主体具有行政法上的独立性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国外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介绍 | 第18-21页 |
一、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引入和建立 | 第18页 |
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节 中外行政主体理论的比较 | 第21-23页 |
一、行政主体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之比较 | 第21页 |
二、行政主体概念之比较 | 第21-22页 |
三、行政主体分类标准之比较 | 第22页 |
四、行政主体责任承担方式之比较 | 第22页 |
五、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关系之比较 | 第22页 |
六、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被告关系之比较 | 第22-23页 |
七、行政主体间关系之比较 | 第23页 |
第三节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缺陷 | 第23-28页 |
一、行政主体概念自身存在不确定性 | 第23-25页 |
二、难以适应中国行政诉讼的发展 | 第25-26页 |
三、适应公共行政改革的局限性凸显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 | 第28-42页 |
第一节 当前社会现实背景分析 | 第28-30页 |
一、社会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 | 第28-29页 |
二、行政权力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构建行政主体多元化制度 | 第30-32页 |
一、构建行政主体多元化制度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二、构建行政主体多元化制度的可行性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建立公务法人制度 | 第32-39页 |
一、确立公务法人行政主体地位 | 第32-34页 |
二、公务法人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4-38页 |
三、公务法人制度实现方式的思考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实现行政主体理论的科学定位 | 第39-42页 |
一、对行政主体予以正确定位 | 第39-40页 |
二、正确处理好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及行政公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 第40页 |
三、确定“谁行为、谁被告”的行政诉讼被告确认标准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