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 红曲霉概述 | 第12-19页 |
1.1 红曲霉菌 | 第12页 |
1.2 红曲霉重要次级代谢产物 | 第12-19页 |
1.2.1 红曲色素 | 第12-16页 |
1.2.2 洛伐他汀 | 第16-17页 |
1.2.3 桔霉素 | 第17-19页 |
1.2.4 其他次级代谢产物 | 第19页 |
2 红曲霉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19-24页 |
2.1 氮源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20页 |
2.2 pH 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20-23页 |
2.3 碳源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23页 |
2.4 溶氧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23页 |
2.5 温度和光照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23-24页 |
3 浊点系统及其在微生物萃取发酵的应用 | 第24-30页 |
3.1 浊点系统 | 第24-25页 |
3.2 浊点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 第25-26页 |
3.3 微生物两相萃取发酵 | 第26-27页 |
3.4 红曲霉浊点萃取发酵 | 第27-30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红曲霉萃取发酵的色素萃取机理研究 | 第32-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2-35页 |
1.1 实验菌株培养基 | 第32-3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2.1 种子培养方法 | 第35页 |
2.2 发酵方法 | 第35页 |
3 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1 胞外红曲色素色价测定方法 | 第35页 |
3.2 胞内红曲色素色价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3.3 残留葡萄糖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3.4 干重测定方法 | 第37页 |
3.5 pH 测定方法 | 第37页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4.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37-40页 |
4.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渗透萃取机理 | 第40-44页 |
4.2.1 常规发酵的红曲霉菌体色素渗透培养 | 第40-41页 |
4.2.2 萃取发酵的红曲霉菌体色素渗透培养 | 第41-43页 |
4.2.3 Triton X-100 浓度对红曲霉色素渗透作用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混合浊点系统筛选 | 第44-47页 |
4.3.1 混合浊点系统浊点的测定 | 第44-45页 |
4.3.2 Triton X-100 和 Triton X-114 混合浊点系统红曲霉萃取发酵 | 第45-46页 |
4.3.3 Triton X-100 和 Triton X-45 混合浊点系统红曲霉萃取发酵 | 第46-47页 |
4.4 红曲霉二段萃取发酵生长曲线 | 第47-49页 |
4.4.1 不同浓度 Triton X-100 溶液的浊点测定 | 第47页 |
4.4.2 红曲霉二段萃取发酵生长曲线测定 | 第47-49页 |
5 讨论 | 第49-50页 |
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pH 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色素分配的影响 | 第51-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1.1 实验菌株 | 第51页 |
1.2 培养基 | 第51-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2.1 种子培养与发酵方法 | 第52页 |
2.2 光谱曲线测定的方法 | 第52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3页 |
3.1 红曲霉在初始 pH 3.5 MSG 培养基中常规发酵和二段萃取发酵 | 第52-56页 |
3.1.1 红曲霉在初始 pH 3.5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 | 第52-54页 |
3.1.2 红曲霉在初始 pH 3.5 MSG 培养基二段萃取发酵 | 第54-56页 |
3.2 红曲霉在初始 pH 6.0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和二段萃取发酵 | 第56-59页 |
3.2.1 红曲霉在初始 pH 6.0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 | 第56-57页 |
3.2.2 红曲霉在初始 pH 6.0 MSG 培养基二段萃取发酵 | 第57-59页 |
3.3 红曲霉在初始 pH 2.5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和二段萃取发酵 | 第59-63页 |
3.3.1 红曲霉在初始 pH 2.5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 | 第59-60页 |
3.3.2 红曲霉在初始 pH2.5 MSG 培养基二段萃取发酵 | 第60-63页 |
4 讨论 | 第63-64页 |
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pH 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桔霉素代谢的影响 | 第65-8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1.1 实验菌株 | 第65页 |
1.2 培养基 | 第65-66页 |
2 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2.1 种子培养与发酵方法 | 第66页 |
2.2 薄层色谱法(TLC) | 第66-67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87页 |
3.1 不同初始 pH 条件下红曲霉 MSG 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67-69页 |
3.2 红曲霉玉米粉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69-72页 |
3.2.1 红曲霉在初始 pH4.0 玉米粉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69-70页 |
3.2.2 红曲霉在不同初始 pH 的玉米粉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70-72页 |
3.3 红曲霉硫酸铵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72-76页 |
3.3.1 红曲霉在初始 pH4.0 硫酸铵培养基发酵培养 | 第72-73页 |
3.3.2 红曲霉在不同初始 pH 硫酸铵培养基发酵培养 | 第73-76页 |
3.4 红曲霉在硝酸钠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76-80页 |
3.4.1 红曲霉在 pH4.0 硝酸钠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76-78页 |
3.4.2 红曲霉在不同初始 pH 硝酸钠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 第78-80页 |
3.5 考察硫酸铵浓度、硝酸钠浓度对红曲霉发酵培养的影响 | 第80-85页 |
3.5.1 硫酸铵浓度对红曲霉发酵培养的影响 | 第80-83页 |
3.5.2 硝酸钠浓度对红曲霉发酵培养的影响 | 第83-85页 |
3.6 硫酸铵发酵培养基中红曲霉渗透萃取发酵培养 | 第85-87页 |
4 讨论 | 第87-88页 |
5 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