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1 班级规模大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低 | 第12页 |
1.1.2 生物学科特性导致以学生为主体困难重重 | 第12-13页 |
1.1.3 师生沟通不畅亟待作业书面反馈式交流新渠道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1 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 第15-16页 |
1.3.2 有利于师生沟通交流的增加 | 第16页 |
1.3.3 改变了评价模式单一化,有利于作业评价方式的丰富 | 第16页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4.1 评价、教学评价与作业评价 | 第16-17页 |
1.4.2 作业与课外作业 | 第17页 |
1.4.3 反馈与书面反馈 | 第17-18页 |
2 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2.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18页 |
2.2 过程教学法理论 | 第18-19页 |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9-20页 |
3 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0-28页 |
3.1 调查问卷的编写 | 第20-21页 |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1页 |
3.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1-28页 |
3.3.1 关于学生对待生物的喜爱程度 | 第21-22页 |
3.3.2 关于学生对待生物的主动程度和积极程度 | 第22-23页 |
3.3.3 关于作业中难题的处理 | 第23-24页 |
3.3.4 关于作业的批改 | 第24-25页 |
3.3.5 关于师生的沟通 | 第25-28页 |
4 实验的准备 | 第28-32页 |
4.1 实验的目的与假设 | 第28页 |
4.2 实验的设计 | 第28-32页 |
4.2.1 实验方法设计 | 第28-29页 |
4.2.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29页 |
4.2.3 实验变量的控制 | 第29-32页 |
5 实验的过程 | 第32-58页 |
5.1 第一阶段:前测数据收集 | 第32-33页 |
5.2 第二阶段:作业书面反馈的实施 | 第33-57页 |
5.2.1 书面反馈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 第33-35页 |
5.2.2 书面反馈的主要形式及实例 | 第35-57页 |
5.3 第三阶段:后测数据收集 | 第57-58页 |
6 实验的结果 | 第58-66页 |
6.1 实验数据的分析 | 第58-66页 |
6.1.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据分析 | 第58-60页 |
6.1.2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分析 | 第60-64页 |
6.1.3 对实验数据结果的说明 | 第64-66页 |
7 结论 | 第66-7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7.2 反思与展望 | 第67-70页 |
7.2.1 注意平等 | 第67页 |
7.2.2 注意对象 | 第67页 |
7.2.3 注意方法 | 第67-68页 |
7.2.4 注意态度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A 生物作业情况学生问卷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