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篮球教学对提高一年级小学生动商(MQ)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 | 第10-11页 |
1.1.2 动商理念应运而生 | 第11页 |
1.1.3 动商理念与我国教育改革相契合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2.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 第12-15页 |
2.2 动商理论体系的构建 | 第15-29页 |
2.2.1 动商理论的起源 | 第15-16页 |
2.2.2 动商理论的提出 | 第16-22页 |
2.2.3 动商发展的前沿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动商理论之我见 | 第23-24页 |
2.2.5 动商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8页 |
2.2.6 动商理论的应用与推广 | 第28-29页 |
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3.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3.2 课内外一体化篮球教学 | 第30页 |
3.3 动商(MQ) | 第30-31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4.1 文献资料法 | 第31页 |
4.2 实验法 | 第31页 |
4.3 数理统计法 | 第31页 |
5 实验设计 | 第31-37页 |
5.1 实验对象 | 第31-32页 |
5.1.1 实验学校及年级阶段的选取 | 第31-32页 |
5.1.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32页 |
5.2 实验时间及地点 | 第32页 |
5.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32-33页 |
5.4 动商测评标准体系的选择与制定 | 第33-35页 |
5.5 教学计划的制定 | 第35-37页 |
6 实验实施 | 第37-39页 |
6.1 预实验 | 第37-38页 |
6.2 实验前测 | 第38页 |
6.3 教学计划的实施 | 第38页 |
6.4 实验后测 | 第38-39页 |
7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39-42页 |
7.1 实验数据整理 | 第39页 |
7.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39-42页 |
7.2.1 实验组前测与对照组前测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7.2.2 实验组后测与实验组前测数据分析 | 第40页 |
7.2.3 对照组后测与对照组前测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7.2.4 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8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8.1 结果一 | 第42页 |
8.2 结果二 | 第42页 |
8.3 结果三 | 第42-43页 |
8.4 结果四 | 第43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9.1 结论一 | 第43页 |
9.2 结论二 | 第43页 |
9.3 结论三 | 第43页 |
9.4 结论四 | 第43页 |
9.5 建议一 | 第43-44页 |
9.6 建议二 | 第44页 |
9.7 建议三 | 第44页 |
9.8 建议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一) | 第49-55页 |
附录(二)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参加学术活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