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虚词“了”的及物性特征及其篇章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8页
    (一) 选题缘由第8页
    (二) 研究现状第8-14页
        1.“了”的分化研究第8-11页
        2.“了”的同一性研究第11页
        3.“了”的隐现规律研究第11-12页
        4.“了”与其他虚词的对比研究第12页
        5.“了”的篇章研究第12-13页
        6.本文关于“了”的界定第13-14页
    (三) 理论依据第14-17页
        1.语法层面的及物观第14页
        2.语义层面的及物观第14页
        3.语用层面的及物观第14-17页
    (四)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17-18页
        1.研究方法第17页
        2.语料来源第17-18页
一、“了”的及物性分析第18-24页
    (一) 名词性成分组第18-20页
        1.参与者与施动性第18页
        2.受事的受动程度第18-19页
        3.受事的个体性第19-20页
    (二) 动词性成分组第20-23页
        1.动作性和瞬时性第20-21页
        2.体貌性第21-22页
        3.意愿性第22-23页
        4.情态第23页
        5.肯定性第23页
    (三) 小结第23-24页
二、“了”在篇章中的分布第24-39页
    (一) “了”与现实性、非现实性第24-34页
        1.时间角度第24-28页
        2.句型角度第28-33页
        3.情态角度第33-34页
    (二) “了”的语篇分布第34-38页
        1.语体特征第34-36页
        2.“了”在篇章中的隐现形式第36-38页
    (三) 小结第38-39页
三、“了”在篇章中的语用功能第39-48页
    (一) 前景信息理论第39页
    (二) “了”在篇章中的前景功能第39-46页
        1.“了”在事件中的功能第39-42页
        2.“了”的话语交际功能第42-44页
        3.“了”的语篇衔接功能第44-46页
    (三) 小结第46-48页
结语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枣林杂俎》副词研究
下一篇:邕宁白话单字调和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