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来源 | 第11-14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1.3 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14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电动物流车内饰造型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研究 | 第21-33页 |
2.1 解构主义风格概述 | 第21-25页 |
2.1.1 解构主义风格产生的背景 | 第21-23页 |
2.1.2 解构主义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 第23-24页 |
2.1.3 解构主义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 解构主义建筑发展及趋势 | 第25-30页 |
2.2.1 解构主义建筑的诞生 | 第25-26页 |
2.2.2 解构主义建筑的表现形式 | 第26-27页 |
2.2.3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27-30页 |
2.3 内饰中的解构主义风格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解构主义内饰造型特征分析 | 第33-53页 |
3.1 内饰造型的发展 | 第33-36页 |
3.1.1 启蒙时期 | 第33-34页 |
3.1.2 功能主义时期 | 第34-35页 |
3.1.3 人本主义时期 | 第35页 |
3.1.4 科技时期 | 第35-36页 |
3.2 国内外解构主义内饰造型特征分析 | 第36-42页 |
3.2.1 美国解构主义内饰造型特征 | 第36-38页 |
3.2.2 德国解构主义内饰造型特征 | 第38-40页 |
3.2.3 日本解构主义内饰造型特征 | 第40-41页 |
3.2.4 中国解构主义内饰造型特征 | 第41-42页 |
3.3 解构主义内饰造型方法 | 第42-51页 |
3.3.1 分割和楔形动态 | 第42-44页 |
3.3.2 层叠和穿插 | 第44-46页 |
3.3.3 折面和渐消 | 第46-48页 |
3.3.4 有机和仿生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发展及趋势 | 第53-69页 |
4.1 内饰基本概述 | 第53-56页 |
4.1.1 内饰的组成 | 第53-54页 |
4.1.2 内饰的布局 | 第54-56页 |
4.2 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发展现状 | 第56-62页 |
4.2.1 厢式电动物流车的定义 | 第57页 |
4.2.2 厢式电动物流车案例分析 | 第57-61页 |
4.2.3 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的特点 | 第61-62页 |
4.3 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的发展趋势 | 第62-67页 |
4.3.1 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技术性发展趋势 | 第62-65页 |
4.3.2 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人性化发展趋势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解构主义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项目设计实践 | 第69-89页 |
5.1 解构主义内饰设计的内涵 | 第69-73页 |
5.1.1 仪表台造型设计的解构 | 第69-70页 |
5.1.2 方向盘造型设计的解构 | 第70-71页 |
5.1.3 座椅造型设计的解构 | 第71页 |
5.1.4 解构主义内饰设计的内涵 | 第71-73页 |
5.2 基于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厢式电动物流车内饰造型设计项目 | 第73-87页 |
5.2.1 大运厢式电动物流车项目介绍 | 第73页 |
5.2.2 内饰方案设计意象板 | 第73-75页 |
5.2.3 内饰草图方案设计 | 第75-78页 |
5.2.4 方案一造型设计展示 | 第78-82页 |
5.2.5 方案二造型设计展示 | 第82-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 第89-93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89-9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0页 |
6.3 课题展望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