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视野中的郑玄易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论 | 第16-35页 |
一 郑玄易学的独特价值 | 第16-19页 |
二 郑易研究成果综述 | 第19-32页 |
三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32-35页 |
第一章 《易》贯穿始终的学术人生 | 第35-56页 |
一 康成的生涯与学涯 | 第36-45页 |
(一) 幼浸易学,天生俊彦 | 第36-37页 |
(二) 熔古铸今,集于大成 | 第37-45页 |
二 汉易与郑氏易 | 第45-56页 |
(一) 崇尚易学的时代文化语境 | 第46-51页 |
(二) 郑玄心目中的《易》及其对治《易》的期许 | 第51-56页 |
第二章 郑易与汉代易学、汉代经学的语境 | 第56-108页 |
一 汉代易学的卦气语境 | 第56-67页 |
(一) 卦气说的历史演进 | 第57-63页 |
(二) 汉代卦气说的哲学阐释 | 第63-67页 |
二 郑易对卦气语境的回应 | 第67-86页 |
(一) 郑易与卦气语境 | 第67-70页 |
(二) 对汉易卦气语境的回应 | 第70-86页 |
三 郑氏解易体例及其新理境 | 第86-97页 |
(一) 郑易解易的基本体例 | 第86-91页 |
(二) 借解易体例所呈现的新理境 | 第91-97页 |
四 《礼》《易》汇通的解易基本理路 | 第97-108页 |
(一) 但念述先圣元义的自我期许 | 第97-101页 |
(二) 以礼学为底蕴的郑氏易学 | 第101-108页 |
第三章 太易说:易学语境中对宇宙本原的追溯 | 第108-130页 |
一 先于天地开辟的本原之易 | 第108-117页 |
(一) 先天地之易的探索 | 第109-113页 |
(二) 四方(时)、五行的本然定位 | 第113-117页 |
二 本原之易所蕴含的价值本原 | 第117-130页 |
(一) 天道的价值底蕴 | 第117-123页 |
(二) 由太易而来的天道本然的意义之域 | 第123-130页 |
第四章 太一下行九宫说、爻辰说下的宇宙大化图景 | 第130-166页 |
一 太一下行九宫说与爻辰说 | 第130-153页 |
(一) 太一下行九宫说及其卦气底蕴 | 第130-137页 |
(二) 郑氏爻辰说对汉易卦气说的转进与深化 | 第137-153页 |
二 整体宇宙大化图景的开显 | 第153-166页 |
(一) 阴阳消息、大化流行的宇宙图景 | 第154-157页 |
(二) 阴阳消息律动的宇宙价值义涵 | 第157-166页 |
第五章 王道理想的重建 | 第166-219页 |
一 经学语境与郑易的宇宙关怀 | 第166-182页 |
(一) “大一统”视阈中的郑易宇宙意识 | 第167-175页 |
(二) 郑易总体宇宙关怀 | 第175-182页 |
二 易三义说:经学王道的新构建 | 第182-200页 |
(一) 易三义说对王道义涵的新诠释 | 第183-188页 |
(二) “时措”意识与王道“时中”之义 | 第188-200页 |
三 郑易的礼乐王道政治构想 | 第200-219页 |
(一) 郑易王道的三才视野 | 第200-205页 |
(二) 报本反始的王道精神 | 第205-210页 |
(三) 三才和合的王道之用 | 第210-219页 |
结语 | 第219-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5页 |
致谢 | 第235-2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237-238页 |
附件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