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自然科学史论文

晚明儒学与科学的互动--以徐光启实学思想的构建为中心

摘要第14-17页
ABSTRACT第17-20页
绪论第22-45页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第22-23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3-41页
    三、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第41-42页
    四、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第42-45页
第一章 晚明儒学与科学互动的开端第45-71页
    第一节 儒学中的实学传统第45-51页
        一、通经之实学第45-47页
        二、修德之实学第47-49页
        三、经世致用之实学第49-51页
    第二节 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第51-61页
        一、实学思潮兴起的内外因探察第51-57页
        二、经世致用上升为实学思潮的核心第57-61页
    第三节 实学转型对西方科学的接引之功第61-70页
        一、开辟空间之功第61-64页
        二、搭建桥梁之功第64-67页
        三、推动传播之功第67-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二章 徐光启实学与西学互动基础的奠定第71-94页
    第一节 文化环境与徐光启早期实学品格的积累第71-77页
        一、家庭文化环境与徐光启实学思想的陶冶第71-72页
        二、儒学教化作用与徐光启实学思想的积淀第72-75页
        三、结社文化环境与徐光启实学思想的形成第75-77页
    第二节 徐光启早期著作中的实学因子第77-83页
        一、《毛诗六帖讲意》与《诗经传稿》简介第77-78页
        二、通经中的审慎考据第78-79页
        三、修德相关的思想继承第79-81页
        四、经世致用思想的初步显露第81-83页
    第三节 徐光启与西人、西学的早期互动第83-93页
        一、徐光启与西人、西学的交往第83-87页
        二、以实学的态度审视西学第87-93页
    小结第93-94页
第三章 《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实学内核的确立第94-133页
    第一节 实学传统中的明代算学第94-100页
        一、新增算学书籍数量较多第94-96页
        二、算学教育普及范围日广第96-97页
        三、算学地位缓慢隐性上升第97-100页
    第二节 《几何原本》“四进三止”的翻译历程第100-112页
        一、由器物扩展为知识的首次翻译尝试第100-103页
        二、以知识扩大声望的第二次翻译第103-107页
        三、心有余力不足的第三次翻译尝试第107-109页
        四、内容形式全面展现的第四次尝试第109-112页
    第三节 《几何原本》的“不用”与“众用”第112-122页
        一、西方传统中的《几何原本》之“用”第112-115页
        二、徐光启选择、调整后的《几何原本》之“用”第115-122页
    第四节 度数之学在徐光启实学思想中内核地位的确认第122-132页
        一、正本清源: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内核扫除障碍第122-126页
        二、贵义重证: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内核提供方法保障第126-129页
        三、拓用旁通: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内核搭建内容框架第129-132页
    小结第132-133页
第四章 度数旁通与徐光启实学框架的搭建第133-167页
    第一节 徐光启的“度数之学”第133-140页
        一、《几何原本》中的“几何”与“度数”第133-136页
        二、徐光启选用“度数之学”的原因第136-140页
    第二节 徐光启“度数旁通十事”的思想来源第140-155页
        一、“度数旁通十事”的中国古代算学思想来源第140-141页
        二、影响“度数旁通十事”形成的西方数学思想来源第141-155页
    第三节 徐光启“度数旁通十事”的特点第155-166页
        一、融汇古今中西的内容确立第155-159页
        二、依据国情国势的次第开展第159-162页
        三、依托友人门徒的补充推广第162-166页
    小结第166-167页
第五章 富国强兵与徐光启实学实践的展开第167-211页
    第一节 度数之学与徐光启对勾股“义”的增补第167-180页
        一、《测量法义》中的度数之“义”第168-169页
        二、《测量异同》中对中西测量的比较第169-170页
        三、《勾股义》中对勾股之“义”的系统总结第170-180页
    第二节 《泰西水法》与徐光启农学知识的更新第180-190页
        一、水利与徐光启重农富国思想的结合第180-183页
        二、勾股测望与水利兴修第183-185页
        三、《泰西水法》对西方农业水利知识的引进第185-190页
    第三节 火炮、铳城与徐光启军事实学技术的引进第190-209页
        一、中国古代算学与军事实学的结合第190-197页
        二、度数之学与徐光启对西洋火炮、铳城的认识第197-202页
        三、徐光启对西洋火炮的引进和仿制第202-209页
    小结第209-211页
第六章 崇祯改历与徐光启实学构建的逻辑完成第211-246页
    第一节 明朝《大统历》沿革第211-216页
        一、《大统历》的制订与修正阶段第211-212页
        二、《大统历》的守成与僵化阶段第212-213页
        三、《大统历》的弊端爆发及历学研究的复兴阶段第213-216页
    第二节 崇祯改历之前徐光启的历学积累第216-223页
        一、对中西历算知识的不断了解第216-219页
        二、对治历仪器的知识学习和操作运用第219-221页
        三、对中西历学理论的接触第221-223页
    第三节 崇祯改历中徐光启的实学实践第223-232页
        一、对西方宇宙论和历学基础理论的引入第223-226页
        二、度数之学在历法修订中巨大功用的彰显第226-227页
        三、对西方历法测量仪器的介绍与制造第227-232页
    第四节 文化张力下徐光启实学的逻辑完成第232-245页
        一、徐光启崇祯改历设想与成果之间的“矛盾”剖析第232-234页
        二、历学西化:中西比较后的必然选择第234-241页
        三、“会通”为名:应对历学中文化张力的圆融举措第241-245页
    小结第245-246页
第七章 晚明儒学与科学关系总论第246-279页
    第一节 晚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良性互动第246-265页
        一、即时呈现方面:晚明儒学与科学多层面的互有调适第246-258页
        二、后世影响层面:近代科学的扎根与儒学的近代转型第258-265页
    第二节 儒学与科学互动视野下“经世致用”再思考第265-275页
        一、经世致用的类型划分第265-272页
        二、后世偏颇理解经世致用的原因及反思第272-275页
    第三节 结语与展望第275-279页
参考文献第279-289页
致谢第289-29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91-29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92页

论文共2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儒道本体论研究
下一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郑玄易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