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1 辩证法 | 第12-13页 |
1.5.2 实证的方法 | 第13-1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 第15-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2.1.1 经济技术开发区 | 第15页 |
2.1.2 高新技术开发区 | 第15-16页 |
2.1.3 综合保税区 | 第16-17页 |
2.1.4 自贸区 | 第17-18页 |
2.1.5 资本 | 第18页 |
2.1.6 资本逻辑 | 第18-19页 |
2.2 理论综述 | 第19-25页 |
2.2.1 城市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城市经营理论 | 第20-22页 |
2.2.3 规划理论 | 第22-25页 |
第3章 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 第25-29页 |
3.1 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及规划范围 | 第25页 |
3.2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3.3 气象水文 | 第26页 |
3.3.1 气象 | 第26页 |
3.3.2 水文 | 第26页 |
3.4 九华片区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第4章 资本逻辑对湘潭经开区开发影响与原因探析 | 第29-37页 |
4.1 资本逻辑对湘潭经开区的影响 | 第29-33页 |
4.1.1 政府平台直接参与资本运作 | 第29页 |
4.1.2 经营性项目实际开发时序和空间形态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 | 第29-31页 |
4.1.3 用地性质安排以增加各类主体资产价值为目标 | 第31-32页 |
4.1.4 规划和其他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以提高效率、减少资本闲置时间为目标 | 第32页 |
4.1.5 市场主体利用监管漏洞谋求超额利润 | 第32页 |
4.1.6 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 | 第32-33页 |
4.1.7 规划编制难以匹配产业自身发展的空间需求 | 第33页 |
4.1.8 建设破碎化 | 第33页 |
4.2 资本逻辑湘潭经开区开发区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33-37页 |
4.2.1 市场化及私有化是规划和建设面对的基本外部环境 | 第33-34页 |
4.2.2 政府成为增长机器 | 第34-35页 |
4.2.3 规划被资本权力分割成零碎片段 | 第35-37页 |
第5章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湘潭九华片区规划(2010—2030)》(2016年修改)对资本逻辑的适应和优化 | 第37-61页 |
5.1 规划战略层面 | 第37-40页 |
5.1.1 产业融合战略 | 第37-39页 |
5.1.2 空间发展战略 | 第39-40页 |
5.2 发展策略层面 | 第40-49页 |
5.2.1 区域融合 | 第40-42页 |
5.2.2 产业融合 | 第42-47页 |
5.2.3 产城融合 | 第47-49页 |
5.3 空间布局优化 | 第49-50页 |
5.3.1 调整用地结构,保障产业用地供给,控制近期土地市场 | 第49页 |
5.3.2 利用强制性条文保障公共空间 | 第49-50页 |
5.4 通过增加城市功能供给提升滨江开发用地价值 | 第50-51页 |
5.5 适当降低工业区主次干道宽度 | 第51-53页 |
5.6 规划管理创新与实施路径 | 第53-61页 |
5.6.1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运作体系 | 第54-56页 |
5.6.2 建立“依法治园”的法定依据体系 | 第56页 |
5.6.3 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协调机制 | 第56-6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1-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3-65页 |
参考 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