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株洲工业历史沿革及现状 | 第18-32页 |
2.1 株洲工业发展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2.1.1 交通因素 | 第18-19页 |
2.1.2 战争因素 | 第19页 |
2.1.3 区位因素 | 第19-20页 |
2.1.4 地理因素 | 第20页 |
2.2 株洲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4页 |
2.2.2 株洲工业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2) | 第22-23页 |
2.2.3 株洲工业曲折前进阶段(19631978) | 第23-24页 |
2.2.4 株洲工业重建恢复阶段(19781990) | 第24页 |
2.3 去工业化进程下的株洲工业现状 | 第24-31页 |
2.3.1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概况 | 第25-28页 |
2.3.2 株洲老工业企业概况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特征分析 | 第32-48页 |
3.1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基本特征 | 第32-35页 |
3.1.1 行业构成特征 | 第32页 |
3.1.2 产权所属特征 | 第32-33页 |
3.1.3 规模形态特征 | 第33-35页 |
3.2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3.2.1 沿铁路交通线路分布 | 第35-36页 |
3.2.2 沿河东片区分布 | 第36页 |
3.2.3“三区四片”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3.3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建筑特征分析 | 第38-47页 |
3.3.1 功能特征 | 第38-40页 |
3.3.2 风格特征 | 第40-43页 |
3.3.3 结构特征 | 第43-44页 |
3.3.4 材料特征 | 第44-47页 |
3.3.5 构筑物特征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 第48-66页 |
4.1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判断 | 第48-51页 |
4.1.1 历史价值 | 第48-49页 |
4.1.2 社会价值 | 第49-50页 |
4.1.3 建筑艺术价值 | 第50-51页 |
4.2 株洲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 第51-57页 |
4.2.1 注入土地使用性质的多元化 | 第52-53页 |
4.2.2 保留原始工业空间形态 | 第53-54页 |
4.2.3 置入优质的公共资源 | 第54-55页 |
4.2.4 结合历史风貌区保护 | 第55-56页 |
4.2.5 促进新活力的注入 | 第56-57页 |
4.3 株洲玻璃厂案例概念设计研究 | 第57-65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57-60页 |
4.3.2 功能定位 | 第60页 |
4.3.3 建筑平面布局 | 第60-62页 |
4.3.4 功能分区 | 第62-63页 |
4.3.5 建筑外立面设计 | 第63-64页 |
4.3.6 户外景观置入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 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第70-72页 |
附录B 论文插图说明 | 第72-74页 |
附录C 论文表格说明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