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基于学习成绩视角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一、核心概念界定第11-12页
        (一)教学模式第11页
        (二)数学教学模式第11-12页
    二、研究背景第12-13页
        (一)课程改革的要求第12-13页
        (二)实践层面的需要第13页
    三、研究内容第13-14页
        (一)“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建构第13页
        (二)“导—助—研—省”教学模式有效性验证第13-14页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页
        (一)研究目的第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页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4-17页
        (一)研究思路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三)研究流程第16-1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7-23页
    一、“接受学习”型教学模式第17页
    二、“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第17-19页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第17-18页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第18页
        (三)“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第18页
        (四)导学案教学模式第18-19页
        (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第19页
    三、“合作学习”型教学模式第19-20页
        (一)实践方面第19-20页
        (二)理论方面第20页
    四、“探究学习”型教学模式第20-21页
        (一)“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第20页
        (二)“超前尝试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第20-21页
    五、研究述评第21-23页
        (一)各类型教学模式的共同点第21-22页
        (二)各类型教学模式的不同点第22-23页
第三章 初中数学“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建构第23-33页
    一、建构“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依据第23-26页
        (一)认知主义理论第23页
        (二)建构主义理论第23-24页
        (三)人本主义理论第24页
        (四)合作学习理论第24-25页
        (五)金字塔学习理论第25-26页
    二、“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第26-27页
    三、“导-助-研-省”教学模式解析第27-30页
        (一)“导学”环节第27页
        (二)“助学”环节第27-28页
        (三)“研学”环节第28-29页
        (四)“省学”环节第29-30页
    四、“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运行办法第30-31页
        (一)组建小组第30页
        (二)组间开展竞争第30页
        (三)及时调查第30-31页
        (四)前置作业的设计第31页
    五、“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作用第31-33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31页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第31页
        (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第31-33页
第四章 “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实验设计第33-36页
    一、实验的目的第33页
    二、实验假设第33页
    三、实验对象第33页
    四、实验变量第33-34页
        (一)自变量第33页
        (二)因变量第33页
        (三)无关变量第33-34页
    五、实验工具第34页
        (一)测评材料第34页
        (二)测评工具第34页
    六、实验时间第34-35页
    七、“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第35-36页
第五章 “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果第36-55页
    一、“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对整体学生成绩的影响第36-43页
    二、“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对不同等级学生成绩的影响第43-55页
        (一)“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对A等级学生成绩的影响第43-47页
        (二)“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对B等级学生成绩的影响第47-49页
        (三)“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对C等级学生成绩的影响第49-52页
        (四)“导—助—研—省”教学模式对三个等级学生成绩变化的影响第52-55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55-58页
    一、结论第55-56页
        (一)有助于班级整体数学成绩提升第55页
        (二)有助于B等级学生和C等级学生数学成绩显著提升第55页
        (三)有助于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第55-56页
    二、教学建议第56页
        (一)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第56页
        (二)教师要做到及时查阅反馈信息第56页
        (三)教师要营造互助的学习氛围第56页
    三、不足与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附录一第60-62页
附录二第62-85页
附录三第85-89页
附录四第89-90页
附录五第90-91页
附录六第91-92页
附录七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个人简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育视野下审美音乐教育思想探究--解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下一篇:初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研究--以“一师一优课”部优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