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既有砌体结构建筑隔震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既有砌体结构建筑托换方式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隔震加固用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构造 | 第17-20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结构形式 | 第17-18页 |
2.3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工作机理 | 第18页 |
2.4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施工工艺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墙体不开洞的钢-砌体组合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 第20-45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钢-砌体组合墙梁的有限元模型 | 第20-22页 |
3.2.1 有限元模型截面材料及尺寸 | 第20-22页 |
3.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2-28页 |
3.3.1 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 第22-23页 |
3.3.2 钢材及钢筋本构关系 | 第23-24页 |
3.3.3 砌体材料本构关系 | 第24-26页 |
3.3.4 隔震支座橡胶本构关系 | 第26-28页 |
3.3.5 铅芯本构关系 | 第28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4.1 模型计算单元的选择 | 第28页 |
3.4.2 模型接触的实现 | 第28-29页 |
3.5 相关材料属性及参数设置 | 第29-30页 |
3.6 支撑方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 第30-34页 |
3.6.1 墙体应力分析 | 第30-32页 |
3.6.2 托梁内力分析 | 第32-34页 |
3.7 托梁形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 第34-37页 |
3.7.1 墙体应力分析 | 第34-36页 |
3.7.2 墙体损伤分析 | 第36-37页 |
3.7.3 托梁内力分析 | 第37页 |
3.8 钢-砌体组合墙梁受力性能试验 | 第37-44页 |
3.8.1 试验装置 | 第40-42页 |
3.8.2 试验现象 | 第42-43页 |
3.8.3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截面应力分析 | 第43-4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墙体开洞的钢-砌体组合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 第45-67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墙体跨中开洞的钢-砌体组合墙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 第45-55页 |
4.2.1 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4.2.2 支撑方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 第46-49页 |
4.2.3 托梁形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 第49-55页 |
4.3 墙体偏开洞的钢-砌体组合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 第55-63页 |
4.3.1 有限元模型 | 第55页 |
4.3.2 支撑方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55-59页 |
4.3.3 托梁形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 第59-63页 |
4.4 墙体开洞时钢-砌体组合墙梁受力性能试验 | 第63-65页 |
4.4.1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截面应力分析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钢-砌体组合托梁设计计算方法 | 第67-85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修正系数计算分析 | 第67-78页 |
5.2.1 墙体不开洞托梁内力修正系数计算分析 | 第67-73页 |
5.2.2 墙体开洞托梁内力修正系数计算分析 | 第73-78页 |
5.3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计算 | 第78-79页 |
5.3.1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计算简图及荷载 | 第78-79页 |
5.3.2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计算 | 第79页 |
5.4 钢-砌体组合托梁截面设计计算 | 第79-83页 |
5.4.1 截面设计 | 第79-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