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8-26页 |
1.1 死亡可及性的概念和假设 | 第9-13页 |
1.1.1 死亡可及性概念的来源 | 第9-10页 |
1.1.2 死亡可及性概念 | 第10-11页 |
1.1.3 死亡可及性假设 | 第11-13页 |
1.2 死亡可及性的测量问题 | 第13-18页 |
1.2.1 从“死亡凸显”到“死亡可及性” | 第13-14页 |
1.2.2 从“阈上”到“阈下”的刺激 | 第14-15页 |
1.2.3 阈下刺激的材料构型 | 第15-18页 |
1.3 延迟作业 | 第18-19页 |
1.3.1 有无延迟作业的选择 | 第18-19页 |
1.3.2 延迟作业的类型 | 第19页 |
1.4 影响死亡可及性测量的因素 | 第19-26页 |
1.4.1 死亡提醒操作的有效性 | 第20-21页 |
1.4.2 延迟作业的操作 | 第21-23页 |
1.4.3 死亡可及性测量任务类型 | 第23-26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2.1.1 有关死亡可及性的研究 | 第26页 |
2.1.2 延迟作业对死亡可及性的影响等研究 | 第26-27页 |
2.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3章 实验一间接死亡提醒下死亡可及性效应 | 第28-33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8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3.3 方法 | 第29-30页 |
3.3.1 被试 | 第29页 |
3.3.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3.3 程序 | 第3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3.5 讨论 | 第31-33页 |
第4章 实验二直接死亡提醒的死亡可及性效应 | 第33-40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3-34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4.3 方法 | 第34-35页 |
4.3.1 被试 | 第34页 |
4.3.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4.3.3 程序 | 第3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4.5 讨论 | 第36-40页 |
第5章 实验三阈下的死亡提醒下死亡可及性效应 | 第40-46页 |
5.1 实验假设 | 第40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40-41页 |
5.3 方法 | 第41-42页 |
5.3.1 被试 | 第41页 |
5.3.2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5.3.3 程序 | 第42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42-44页 |
5.5 讨论 | 第44-46页 |
第6章 总讨论 | 第46-51页 |
6.1 死亡可及性的测量 | 第46-47页 |
6.2 不同类型的死亡提醒对个体的影响 | 第47-48页 |
6.3 不同死亡提醒条件下有无延迟作业对死亡可及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9-51页 |
6.4.1 研究的不足 | 第49-50页 |
6.4.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第7章 总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