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9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9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9-11页 |
第二章 青岛近现代城市发展历程 | 第11-20页 |
2.1 德占时期至建国前的城市建设阶段(1897 年—1949 年) | 第11-15页 |
2.1.1 德占时期(1897 年—1914 年) | 第11-13页 |
2.1.2 第一次日本占领时期(1914 年—1922 年) | 第13-14页 |
2.1.3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2 年—1937 年) | 第14-15页 |
2.1.4 第二次日本占领时期(1937 年—1945 年) | 第15页 |
2.1.5 第二次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45 年—1949 年) | 第15页 |
2.2 建国后改革开发前的城市建设概况(1949 年—1978 年) | 第15-16页 |
2.2.1 城市建设相对混乱 | 第15-16页 |
2.2.2 城市历史风貌尚得留存 | 第16页 |
2.3 改革开放至今的城市建设高潮(1978 年至今) | 第16-19页 |
2.3.1 城市建设新高潮的到来 | 第16-17页 |
2.3.2 对城市历史风貌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3 政府东迁、另辟新城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青岛历史街区形式分类 | 第20-36页 |
3.1 网格型街区 | 第21-24页 |
3.1.1 中山路历史街区 | 第21-22页 |
3.1.2 其它同类型街区 | 第22-24页 |
3.2 山地、丘陵型街区 | 第24-30页 |
3.2.1 观海山历史街区 | 第25-26页 |
3.2.2 鱼山历史街区 | 第26-27页 |
3.2.3 信号山历史街区 | 第27-28页 |
3.2.4 其它同类型街区 | 第28-30页 |
3.3 城郊独立住宅滨水型街区(八大关太平角历史街区) | 第30-31页 |
3.4 一条街型街区 | 第31-33页 |
3.4.1 馆陶路历史街区 | 第32-33页 |
3.4.2 其它同类型街区 | 第33页 |
3.5 公共轴线型街区 | 第33-34页 |
3.5.1 观海山街区内原德国总督府前空间 | 第34页 |
3.5.2 中山路街区内安徽路 | 第34页 |
3.6 广场型街区(汇泉湾亚历史街区)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青岛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冲突 | 第36-49页 |
4.1 在青岛城市建设发展中消亡的历史遗存 | 第36-45页 |
4.1.1 不复存在的“小鲍岛”街区 | 第36-37页 |
4.1.2 “波螺油子”的特色老街的重建 | 第37-38页 |
4.1.3 馆陶路街区定位的推敲 | 第38-40页 |
4.1.4 “里院”的末路 | 第40-45页 |
4.2 青岛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8页 |
4.2.1 商业性开发,割断历史文脉 | 第45页 |
4.2.2 改造政策模糊、管理措施不当,加速老城衰败 | 第45-46页 |
4.2.3 历史街区保护差异性过大 | 第46-47页 |
4.2.4 制造“假古董”盛行 | 第47页 |
4.2.5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对不完善 | 第47-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青岛历史街区保护方向探讨 | 第49-64页 |
5.1 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症结 | 第49-50页 |
5.1.1 城市现代化建设引发大拆大建 | 第49页 |
5.1.2 经济效益的高回报导致开发盲目 | 第49页 |
5.1.3 价值认知的缺失造成历史流失 | 第49-50页 |
5.1.4 执法力度不足致使破坏加剧 | 第50页 |
5.2 历史街区保护体系的发展 | 第50-54页 |
5.2.1 纲领性国际文献对历史街区的重视 | 第50-51页 |
5.2.2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体系的发展 | 第51-53页 |
5.2.3 青岛关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回顾 | 第53-54页 |
5.3 国外保护机制和国内保护实践的借鉴 | 第54-58页 |
5.3.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机制的健全 | 第54-57页 |
5.3.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成功实例 | 第57-58页 |
5.4 青岛历史街区保护方向的探讨 | 第58-60页 |
5.4.1 建立健全的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 第58-59页 |
5.4.2 树立城市规划中的保护观念 | 第59页 |
5.4.3 加强各领域的保护合作关系,实施保护全民总动员 | 第59页 |
5.4.4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 第59-60页 |
5.5 针对不同类型街区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 第60-64页 |
5.5.1 青岛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 第60-61页 |
5.5.2 城郊独立住宅滨水型街区的保护 | 第61页 |
5.5.3 山地、丘陵型街区的保护 | 第61-62页 |
5.5.4 网格型街区的保护 | 第62-63页 |
5.5.5 一条街型街区的保护 | 第63页 |
5.5.6 其它类型历史街区的保护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