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二恶英类化合物概述 | 第9-10页 |
1.1.1 二恶英的分类与结构 | 第9页 |
1.1.2 二恶英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1.2 二恶英类化合物污染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环境和食物中二恶英的来源 | 第11-12页 |
1.2.2 二恶英进入人体的方式 | 第12页 |
1.2.3 预防措施 | 第12-13页 |
1.3 二恶英类化合物常用检测方法 | 第13-16页 |
1.3.1 色谱学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免疫学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生物学方法 | 第15-16页 |
1.3.4 小结 | 第16页 |
1.4 石英晶体微天平法介绍 | 第16-18页 |
1.4.1 QCM 的特性 | 第17页 |
1.4.2 QCM 的原理 | 第17页 |
1.4.3 QCM 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二恶英类化合物毒性作用原理 | 第18-21页 |
1.5.1 二恶英的毒性当量 | 第18页 |
1.5.2 二恶英的毒性效应 | 第18-20页 |
1.5.3 二恶英的毒性机理 | 第20-21页 |
1.6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原理 | 第21-25页 |
1.6.1 免疫反应原理 | 第21-22页 |
1.6.2 ELISA 方法原理 | 第22页 |
1.6.3 ELISA 方法分类 | 第22-2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目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二恶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第27-33页 |
2.1 QCM 与毒性原理结合 | 第27-28页 |
2.1.1 原理 | 第27-28页 |
2.1.2 需解决的问题 | 第28页 |
2.1.3 可行性分析 | 第28页 |
2.2 QCM 与免疫原理结合—压电免疫生物传感器 | 第28-31页 |
2.2.1 压电免疫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9页 |
2.2.2 原理 | 第29-30页 |
2.2.3 需解决的问题 | 第30页 |
2.2.4 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2.3 类似 ELISA 方法 | 第31-33页 |
2.3.1 原理 | 第31-32页 |
2.3.2 需解决的问题 | 第32页 |
2.3.3 可行性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QCM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组装及稳定性研究 | 第33-47页 |
3.1 检测系统的构建 | 第33-35页 |
3.1.1 检测系统的组成 | 第33页 |
3.1.2 各部分的型号及作用 | 第33-35页 |
3.2 检测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 第35-39页 |
3.2.1 电压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加样量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 用葡萄糖溶液对检测系统初步测试 | 第39-43页 |
3.4 对静态系统的优化与改进 | 第43-47页 |
3.4.1 连续进样系统装置 | 第43-44页 |
3.4.2 手动进样器的设计原理 | 第44-45页 |
3.4.3 缓冲瓶的设计原理 | 第45-46页 |
3.4.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芳香烃受体的提取、纯化 | 第47-57页 |
4.1 芳香烃受体的粗提取 | 第47-50页 |
4.1.1 实验原理 | 第47页 |
4.1.2 实验原料 | 第47-48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1.4 实验步骤 | 第48-50页 |
4.2 芳香烃受体的纯化—离子交换层析 | 第50-52页 |
4.2.1 实验原理 | 第50页 |
4.2.2 实验原料 | 第50-51页 |
4.2.3 实验装置 | 第51页 |
4.2.4 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4.3 芳香烃受体的纯度测定方法—SDS-PAGE 电泳 | 第52-57页 |
4.3.1 实验原理 | 第52-53页 |
4.3.2 实验原料 | 第53-54页 |
4.3.3 实验装置 | 第54页 |
4.3.4 实验步骤 | 第54-55页 |
4.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金片的表面修饰及固定化 | 第57-63页 |
5.1 固定方法以及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5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7-63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58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58-60页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63-6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6.2 创新点 | 第64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