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氧化法对纳滤膜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影响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染料及其废水 | 第8-10页 |
1.1.1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8-9页 |
1.1.2 印染废水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 第9-10页 |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0-13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1页 |
1.2.2 化学方法 | 第11-13页 |
1.2.3 生化法 | 第13页 |
1.3 电解法 | 第13-16页 |
1.3.1 电化学氧化 | 第14-15页 |
1.3.2 电气浮 | 第15-16页 |
1.3.3 电凝聚 | 第16页 |
1.4 纳滤处理技术 | 第16-19页 |
1.4.1 纳滤膜 | 第16页 |
1.4.2 纳滤膜的特点及传质机理 | 第16-17页 |
1.4.3 纳滤膜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4 纳滤膜过程浓差极化 | 第18页 |
1.4.5 膜污染及其防治 | 第18-19页 |
1.5 电场膜过滤 | 第19-20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22-31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3 模拟染料废水 | 第23-24页 |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4-26页 |
2.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4-26页 |
2.2.2 纳滤膜 | 第26页 |
2.3 样品分析方法及原理 | 第26-31页 |
2.3.1 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 第26-27页 |
2.3.2 标准曲线测定 | 第27-28页 |
2.3.3 色度分析 | 第28页 |
2.3.4 COD 测定 | 第28-29页 |
2.3.5 膜面流速 | 第29页 |
2.3.6 渗透通量J_v | 第29页 |
2.3.7 表观截留率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36页 |
3.1 电极的选择与制备 | 第31-34页 |
3.1.1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31-32页 |
3.1.2 电极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 电极性能测试 | 第34-36页 |
3.2.1 析氧极化曲线 | 第34-35页 |
3.2.2 电极寿命测定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电解氧化法与纳滤膜耦合处理模拟染料废水 | 第36-61页 |
4.1 纳滤膜传质机理模型 | 第36-37页 |
4.2 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模型 | 第37-39页 |
4.3 纯水通量 | 第39-40页 |
4.4 附加电场对膜过程的影响 | 第40-49页 |
4.4.1 电渗效应 | 第41-46页 |
4.4.2 电泳效应 | 第46-47页 |
4.4.3 电化学氧化 | 第47-49页 |
4.5 电解氧化法与纳滤膜过程耦合处理染料废水 | 第49-61页 |
4.5.1 电极间距的影响 | 第49-51页 |
4.5.2 电压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3 进料浓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4.5.4 操作压差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5 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6 膜面切向流速的影响 | 第56-58页 |
4.5.7 不同电解质对耦合过程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8 不同纳滤膜对耦合过程的影响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