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构成 | 第15-21页 |
2.1 设计原则 | 第15页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第15-17页 |
2.2.1 集中式系统结构 | 第15-16页 |
2.2.2 集中分散式系统结构 | 第16页 |
2.2.3 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 | 第16-17页 |
2.2.4 完全分散式系统结构 | 第17页 |
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数据通讯与网络 | 第17-20页 |
2.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通信内容和要求 | 第17-18页 |
2.3.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 | 第18页 |
2.3.3 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 第18-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66kV 顾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第21-35页 |
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整体结构设计 | 第22-23页 |
3.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各项功能设计 | 第23-25页 |
3.2.1 监控、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 第23-25页 |
3.2.2 保护系统功能设计 | 第25页 |
3.3 常用保护算法的分析 | 第25-33页 |
3.3.1 正弦函数算法 | 第26页 |
3.3.2 周期函数算法 | 第26-32页 |
3.3.3 输电线路简化R-L 模型算法 | 第32-33页 |
3.4 备自投装置分析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备自投装置硬件设计 | 第35-43页 |
4.1 信号采样单元 | 第35-36页 |
4.2 输入单元 | 第36-37页 |
4.3 处理器单元 | 第37-41页 |
4.3.1 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 第37-39页 |
4.3.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 第39页 |
4.3.3 ARM 单元设计 | 第39-41页 |
4.4 输出单元 | 第41页 |
4.5 通信单元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备自投装置软件设计 | 第43-55页 |
5.1 C 语言编程平台的建立 | 第43页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3-47页 |
5.2.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第43-45页 |
5.2.2 交流采样程序设计 | 第45页 |
5.2.3 定时中断程序设计 | 第45页 |
5.2.4 采样中断程序设计 | 第45-46页 |
5.2.5 模数转换中断程序设计 | 第46-47页 |
5.3 备自投装置动作过程设计 | 第47-53页 |
5.3.1 备自投装置充、放电过程设计 | 第48-50页 |
5.3.2 备自投装置动作过程设计 | 第50-53页 |
5.4 保护设计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测试与分析 | 第55-59页 |
6.1 系统测试与分析 | 第55-57页 |
6.2 备自投装置测试与分析 | 第57-5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7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