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绪论 | 第16-41页 |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6-19页 |
二、 与选题相关的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三、 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 第23-39页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39-41页 |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 | 第41-68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第41-53页 |
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品性 | 第41-46页 |
二、 国有经济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 第46-51页 |
三、 民营经济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 第51-53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53-62页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第54-55页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品性 | 第55-59页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式转轨道路 | 第59-62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 | 第62-68页 |
一、 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历史演进 | 第62-64页 |
二、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 | 第64-68页 |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工业发展道路及其创新 | 第68-82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及其创新 | 第68-73页 |
一、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 第68-71页 |
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品性 | 第71-73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及其创新 | 第73-82页 |
一、 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 第74-78页 |
二、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品性 | 第78-82页 |
第三章 当今世界典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 第82-105页 |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发展模式 | 第82-92页 |
一、 美英模式 | 第83-86页 |
二、 莱茵模式 | 第86-89页 |
三、 日本模式 | 第89-92页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发展模式 | 第92-101页 |
一、 东亚模式 | 第92-94页 |
二、 拉美模式 | 第94-97页 |
三、 俄罗斯转型模式 | 第97-99页 |
四、 印度模式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综合评价与借鉴启示 | 第101-105页 |
一、 理性看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 第102-103页 |
二、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型与完善 | 第105-135页 |
第一节 深化我国国有经济改革 | 第106-111页 |
一、 国有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方向 | 第106-108页 |
二、 国有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举措 | 第108-111页 |
第二节 推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 | 第111-118页 |
一、 解除外部制约因素,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 第111-115页 |
二、 突破内部发展瓶颈,增强内生转型动力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 第118-123页 |
一、 营建全国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 | 第119-120页 |
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 第120-121页 |
三、 培育和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 第121-122页 |
四、 完善各类价格形成机制 | 第122-123页 |
第四节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第123-135页 |
一、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评析 | 第123-125页 |
二、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分析 | 第125-130页 |
三、 探寻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多方共赢路径 | 第130-135页 |
第五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与转型 | 第135-160页 |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理论 | 第135-141页 |
一、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 | 第135-136页 |
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 第136-138页 |
三、 我国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演进 | 第138-140页 |
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 | 第140-141页 |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突破口在于调整经济结构 | 第141-151页 |
一、 从投资、出口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型的需求结构转变 | 第142-146页 |
二、 从高强度投入型向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型的要素结构转变 | 第146-149页 |
三、 从工业主导型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型的产业结构转变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建设“两型”社会 | 第151-160页 |
一、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 第152-154页 |
二、 提升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154-156页 |
三、 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第156-160页 |
第六章 中国政府职能的变革与转型 | 第160-173页 |
第一节 政府职能演变历程及其西方理论研究 | 第160-163页 |
一、 政府职能演变及其西方理论探索历程 | 第160-162页 |
二、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认识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中国政府职能转型之目标 | 第163-166页 |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总体定位 | 第163-165页 |
二、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内容 | 第165-166页 |
第三节 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型现状与转型路径 | 第166-173页 |
一、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及其深层次原因 | 第166-167页 |
二、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选择 | 第167-173页 |
结束语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9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95-197页 |
后记 | 第197-198页 |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 | 第198-200页 |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