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7-3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30页 |
一、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1-27页 |
二、 国外研究文献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一、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30-3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3-36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二、 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方向 | 第34-36页 |
第一章 经济增长质量与制度创新相关理论 | 第36-52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阐释 | 第36-40页 |
一、 经济增长 | 第36-37页 |
二、 经济增长质量 | 第37-40页 |
第二节 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 | 第40-41页 |
二、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 | 第41页 |
三、 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 | 第41-43页 |
四、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理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 | 第44-52页 |
一、 制度与制度创新的概念与界定 | 第44-47页 |
二、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47-50页 |
三、 制度创新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 | 第50-52页 |
第二章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67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 第52-58页 |
一、 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 第52-53页 |
二、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 第53-54页 |
三、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 第54-56页 |
四、 经济增长的福利性 | 第56-57页 |
五、 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67页 |
一、 有效性指标 | 第59-61页 |
二、 稳定性指标 | 第61-63页 |
三、 可持续性指标 | 第63-64页 |
四、 福利性指标 | 第64-65页 |
五、 协调性指标 | 第65-67页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现状与问题 | 第67-93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状况概述 | 第67-73页 |
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回顾 | 第67-69页 |
二、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状况 | 第69-73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现状评价 | 第73-88页 |
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评价 | 第73-77页 |
二、 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评价 | 第77-79页 |
三、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评价 | 第79-82页 |
四、 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性评价 | 第82-84页 |
五、 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评价 | 第84-88页 |
第三节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 | 第88-93页 |
一、 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 第88-89页 |
二、 居民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89-90页 |
三、 资源环境的消耗污染严重 | 第90-91页 |
四、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 第91页 |
五、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91-93页 |
第四章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中的制度结构 | 第93-95页 |
一、 所有制及相关制度 | 第93-94页 |
二、 产权制度 | 第94-95页 |
三、 市场制度 | 第95页 |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 第95-101页 |
一、 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96-99页 |
二、 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作用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制度创新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意义 | 第101-106页 |
一、 有效的制度创新有利于约束经济主体行为 | 第102-103页 |
二、 有效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提升经济绩效 | 第103-104页 |
三、 有效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第104页 |
四、 有效的制度创新有利于维护和提高社会福利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制度安排 | 第106-125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106-110页 |
一、 模型设定 | 第106-107页 |
二、 数据整理 | 第107-109页 |
三、 回归结果 | 第109页 |
四、 对回归结果的解释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变迁历程 | 第110-115页 |
一、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 第111-112页 |
二、 城市经济制度创新与变迁阶段 | 第112-114页 |
三、 全面的制度环境变迁和制度创新阶段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制度瓶颈 | 第115-125页 |
一、 影响经济增长有效性的制度瓶颈 | 第116-118页 |
二、 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制度瓶颈 | 第118-119页 |
三、 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制度瓶颈 | 第119-121页 |
四、 影响经济增长福利性的制度瓶颈 | 第121-123页 |
五、 影响经济增长协调性的制度瓶颈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国外经济增长质量与制度变迁的经验与教训 | 第125-144页 |
第一节 以制度创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借鉴——以德国为例 | 第125-132页 |
一、 德国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良好 | 第125-127页 |
二、 德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制度因素 | 第127-132页 |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中制度转型的失败教训——以俄罗斯为例 | 第132-141页 |
一、 俄罗斯经济增长质量状况不尽理想 | 第133-136页 |
二、 俄罗斯经济制度转型的失败教训 | 第136-141页 |
第三节 国际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 第141-144页 |
一、 经济制度改革应立足本国国情 | 第141-142页 |
二、 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 第142-143页 |
三、 重视法律机制和人文精神建设 | 第143-144页 |
第七章 以制度创新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 第144-165页 |
第一节 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制度创新重点 | 第144-148页 |
一、 构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激励制度 | 第144-146页 |
二、 构建改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法律制度 | 第146-148页 |
第二节 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制度创新原则 | 第148-151页 |
一、 制度供给的区域差异化的原则 | 第148-149页 |
二、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原则 | 第149-150页 |
三、 稳定与增长、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第150-151页 |
第三节 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制度创新路径 | 第151-165页 |
一、 提高经济增长有效性的制度创新路径 | 第151-154页 |
二、 提高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制度创新路径 | 第154-156页 |
三、 提高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制度创新路径 | 第156-158页 |
四、 提高经济增长福利性的制度创新路径 | 第158-160页 |
五、 提高经济增长协调性的制度创新路径 | 第160-165页 |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5-176页 |
后记 | 第176-178页 |
附件 | 第178-180页 |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