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国家机构组织法论文--国家权力机关组织法论文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引言第16-23页
1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释义第23-38页
    1.1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概念第23-31页
        1.1.1 什么是规范性文件第23-27页
        1.1.2 备案审查的涵义与范围第27-30页
        1.1.3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第30-31页
    1.2 与规范性文件相关监督制度的比较第31-38页
        1.2.1 与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比较第31-34页
        1.2.2 与行政复议审查制度的比较第34-38页
2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第38-61页
    2.1 立法监督第38-47页
        2.1.1 西方的立法监督理论第39-42页
        2.1.2 社会主义的立法监督理论第42-44页
        2.1.3 我国的立法监督理论第44-46页
        2.1.4 对立法监督理论的评析第46-47页
    2.2 法制统一第47-53页
        2.2.1 法制统一的概念和内涵第47-49页
        2.2.2 法制统一的意义第49-51页
        2.2.3 法制统一的制度保障第51-53页
    2.3 权力机关至上第53-61页
        2.3.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性决定了权力机关的至上性第53-57页
        2.3.2 权力机关至上决定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和单向性第57-59页
        2.3.3 权力机关监督的权威性和单向性决定了备案审查主体的正当性第59-61页
3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历史沿革第61-90页
    3.1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产生的背景第61-71页
        3.1.1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实施第61-63页
        3.1.2 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第63-66页
        3.1.3 违宪违法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第66-71页
    3.2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产生的过程第71-90页
        3.2.1 审查单轨制度的演变(1949——1982)第71-74页
        3.2.2 备案制度与审查制度的结合——以 1982 年地方组织法为标志第74-76页
        3.2.3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确立——以 2006 监督法颁布为标志第76-79页
        3.2.4 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探索和发展第79-90页
4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现实考察第90-121页
    4.1 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考察第90-99页
        4.1.1 各地关于备案范围的规定第90-96页
        4.1.2 各地关于备案机构的规定第96-97页
        4.1.3 部分地方接收规范性文件备案的情况第97-99页
    4.2 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考察第99-109页
        4.2.1 各地关于审查方式的规定及实例第99-103页
        4.2.2 各地关于审查标准的规定及实例第103-109页
        4.2.3 各地关于审查机构的规定第109页
    4.3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考察第109-121页
        4.3.1 反馈机制第110-113页
        4.3.2 公众参与机制第113-114页
        4.3.3 异议处理机制第114-116页
        4.3.4 监督机制第116-118页
        4.3.5 纠错机制第118-121页
5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反思第121-138页
    5.1 缺乏统一完善的单行法律第121-127页
        5.1.1 地方立法不统一第121-123页
        5.1.2 监督法规定的备案审查范围过窄第123-126页
        5.1.3 监督法规定的审查标准过少第126-127页
    5.2 缺乏促进审查的有效机制第127-133页
        5.2.1 启动机制失灵导致审查力度较弱第127-129页
        5.2.2 审查权的行使过于分散导致审查积极性不高第129-130页
        5.2.3 救济能力不足导致该审不敢审第130-133页
    5.3 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第133-135页
        5.3.1 缺少严格的法律责任第133-134页
        5.3.2 缺少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第134-135页
        5.3.3 缺少对审查过程的监督措施第135页
    5.4 制度缺陷之原因——制度设计与理论基础脱节第135-138页
        5.4.1 立法监督之思想未能有效贯彻第136页
        5.4.2 法制统一之目的未能圆满实现第136-137页
        5.4.3 权力机关至上之权威未能充分彰显第137-138页
6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完善第138-162页
    6.1 制定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法第138-142页
        6.1.1 把握立法时机第138-139页
        6.1.2 转变立法理念第139-140页
        6.1.3 作好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监督制度的衔接与协调第140-142页
    6.2 完善监督法的有关规定第142-148页
        6.2.1 将地方“两院”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第142-147页
        6.2.2 扩大审查标准第147-148页
    6.3 畅通规范性文件审查渠道第148-153页
        6.3.1 赋予审查建议与审查要求同等待遇第148-151页
        6.3.2 设立统一行使备案审查权的独立机构第151-153页
    6.4 健全备案审查监督机制第153-162页
        6.4.1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第153-156页
        6.4.2 健全备案审查公开机制第156-157页
        6.4.3 设定适格之法律责任第157-162页
结语第162-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6页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76-177页
后记第177-178页
附件第178-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梁组合节点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无速度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单位功率因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