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梁组合节点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7页
    1.1 引言第13-16页
    1.2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和节点的研究概况第16-29页
        1.2.1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概况第16-18页
        1.2.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概况第18-19页
        1.2.3 T 型钢连接节点的研究概况第19-25页
        1.2.4 钢-混凝土组合梁节点的研究概况第25-29页
    1.3 半刚性节点的特性和分析模型第29-35页
        1.3.1 梁柱节点的分类方法第29-31页
        1.3.2 半刚性节点的特性第31-32页
        1.3.3 弯矩-转角曲线的分析模型第32-35页
    1.4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5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35-37页
第2章 T 型钢连接梁柱组合节点的试验研究第37-77页
    2.1 概述第37页
    2.2 试验方案第37-47页
        2.2.1 试件设计第37-40页
        2.2.2 试件加工与安装第40-41页
        2.2.3 材料性能试验第41-43页
        2.2.4 试验装置设计第43-45页
        2.2.5 加载制度第45-46页
        2.2.6 数据采集第46-47页
    2.3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第47-54页
        2.3.1 试件 DSR1 和 DSR2第48-49页
        2.3.2 试件 DSR3 和 DSR4第49-50页
        2.3.3 试件 DSR5 和 DSR6第50-52页
        2.3.4 组合柱内部破坏形态第52-54页
        2.3.5 试件破坏特征第54页
    2.4 试验结果分析第54-76页
        2.4.1 滞回曲线第54-56页
        2.4.2 骨架曲线第56-61页
        2.4.3 承载力和刚度退化第61-64页
        2.4.4 延性和耗能能力第64-66页
        2.4.5 应变分析第66-76页
    2.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3章 T 型钢连接梁柱组合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第77-100页
    3.1 概述第77页
    3.2 材料本构模型和破坏准则第77-83页
        3.2.1 钢材本构模型第77-78页
        3.2.2 钢材破坏准则第78-79页
        3.2.3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79-82页
        3.2.4 混凝土破坏准则第82-83页
    3.3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第83-84页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4-87页
        3.4.1 建模的基本步骤第84-85页
        3.4.2 高强螺栓预拉力的施加第85-86页
        3.4.3 抗剪栓钉的模拟第86页
        3.4.4 接触问题第86-87页
    3.5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第87-88页
    3.6 求解器的选择第88页
    3.7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88-99页
        3.7.1 破坏形态第88-90页
        3.7.2 抗弯承载力及 P-Δ曲线第90-91页
        3.7.3 节点钢材应力分布第91-93页
        3.7.4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应力分布第93-94页
        3.7.5 钢筋混凝土楼板应力分布第94-96页
        3.7.6 T 型钢翼缘接触应力分布第96-98页
        3.7.7 穿心螺栓应力分布第98-99页
    3.8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4章 T 型钢连接梁柱组合节点的理论分析第100-133页
    4.1 概述第100页
    4.2 中节点传力机理分析第100-102页
    4.3 节点抗弯承载力分析第102-110页
        4.3.1 节点开裂弯矩第102-103页
        4.3.2 节点可能的失效模式第103-104页
        4.3.3 正向弯矩作用下节点的抗弯承载力第104-108页
        4.3.4 负向弯矩作用下节点的抗弯承载力第108-109页
        4.3.5 试验验证第109-110页
    4.4 节点抗剪承载力分析第110-117页
        4.4.1 钢管的剪力-剪切变形曲线第110-112页
        4.4.2 节点域混凝土的剪力-剪切变形曲线第112-115页
        4.4.3 试验验证第115-117页
    4.5 节点弯矩 M-转角θ骨架曲线第117-126页
        4.5.1 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第117-124页
        4.5.2 M-θ骨架曲线模型第124-125页
        4.5.3 试验验证第125-126页
    4.6 节点荷载 P-位移Δ曲线恢复力模型第126-132页
        4.6.1 P-Δ曲线骨架模型第127-128页
        4.6.2 刚度退化规律第128-129页
        4.6.3 P-Δ曲线恢复力模型第129-130页
        4.6.4 试验验证第130-132页
    4.7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5章 T 型钢连接梁柱组合节点的设计方法研究第133-144页
    5.1 概述第133页
    5.2 节点的抗弯承载力设计方法第133-134页
    5.3 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设计方法第134-135页
    5.4 节点组件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建议第135-142页
        5.4.1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的计算和构造要求第135-136页
        5.4.2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计算和构造要求第136-137页
        5.4.3 栓钉连接件的计算和构造要求第137-138页
        5.4.4 穿心螺栓的计算第138-141页
        5.4.5 角焊缝的构造要求第141-142页
        5.4.6 加劲肋的构造要求第142页
    5.5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结论与展望第144-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1-162页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下一篇: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