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森林火险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物联网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2 森林火险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9-31页 |
2 关键技术的分析 | 第31-45页 |
2.1 路由协议算法 | 第31-36页 |
2.1.1 平面型路由协议 | 第32-34页 |
2.1.2 层次型路由协议 | 第34-36页 |
2.2 路由算法分析 | 第36-38页 |
2.2.1 LEACH协议 | 第36页 |
2.2.2 LEACH-C和LEACH-F协议 | 第36-37页 |
2.2.3 DCHS协议 | 第37页 |
2.2.4 HEED协议 | 第37-38页 |
2.2.5 TEEN协议和APTEEN协议 | 第38页 |
2.3 节点定位技术现状 | 第38-42页 |
2.3.1 基于测距与非测距的定位技术 | 第39-40页 |
2.3.2 集中式与分布式的定位技术 | 第40-41页 |
2.3.3 绝对与相对定位技术 | 第41页 |
2.3.4 移动节点定位技术 | 第41-42页 |
2.4 技术评价标准 | 第42-44页 |
2.4.1 定位算法评价标准 | 第42-43页 |
2.4.2 路由协议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3 无需测距节点定位算法 | 第45-55页 |
3.1 传统无需测距定位算法 | 第45-48页 |
3.1.1 算法描述 | 第45-46页 |
3.1.2 算法分析 | 第46-47页 |
3.1.3 节点定位精度的改进 | 第47-48页 |
3.2 算法改进 | 第48-50页 |
3.2.1 改进思路 | 第48-49页 |
3.2.2 算法的改进 | 第49-50页 |
3.3 仿真实验分析 | 第50-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4 基于网络划分的节点定位算法 | 第55-69页 |
4.1 相关工作 | 第55-62页 |
4.1.1 传统质心定位算法 | 第56-57页 |
4.1.2 无线信号传播模型 | 第57-62页 |
4.1.3 信号传播能量衰减模型 | 第62页 |
4.2 基于网络划分的质心定位算法 | 第62-65页 |
4.2.1 网络区域的划分 | 第62-63页 |
4.2.2 算法步骤 | 第63-65页 |
4.3 仿真实验分析 | 第65-68页 |
4.5 小结 | 第68-69页 |
5 新型路由协议算法 | 第69-89页 |
5.1 传统的LEACH算法 | 第69-72页 |
5.1.1 簇首的选择 | 第70-72页 |
5.2 基于局部最优的分簇路由协议 | 第72-78页 |
5.2.1 相关工作 | 第72-73页 |
5.2.2 网络模型 | 第73页 |
5.2.3 算法描述 | 第73-75页 |
5.2.4 仿真实验分析 | 第75-78页 |
5.3 基于FCM技术的路由协议 | 第78-87页 |
5.3.1 簇的形成 | 第78-80页 |
5.3.2 簇首的选择 | 第80-81页 |
5.3.3 簇内数据收集 | 第81-84页 |
5.3.4 算法复杂度的分析 | 第84页 |
5.3.5 仿真实验分析 | 第84-87页 |
5.4 在森林火险预警系统中的运用 | 第87页 |
5.5 小结 | 第87-89页 |
6 基于物联网的森林防火预警系统 | 第89-105页 |
6.1 引言 | 第89-90页 |
6.2 森林火险遇警系统需求 | 第90-95页 |
6.2.1 森林火险预警等级划分 | 第90-91页 |
6.2.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91-94页 |
6.2.3 系统实现技术方案 | 第94-95页 |
6.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95-98页 |
6.3.1 节点硬件设计 | 第95-98页 |
6.3.2 传感模块设计 | 第98页 |
6.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98-104页 |
6.4.1 系统架构设计 | 第98-99页 |
6.4.2 感知节点软件实现 | 第99-100页 |
6.4.3 森林监视网络的部署 | 第100页 |
6.4.4 火险预警目标的侦测与定位 | 第100-101页 |
6.4.5 网络内数据的传输 | 第101-102页 |
6.4.6 火险遇警指挥控制中心的运行 | 第102-104页 |
6.5 小结 | 第104-105页 |
7 总结 | 第105-10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5-106页 |
7.2 下一步工作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