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黑色岩系的定义及其岩类组合 | 第13-14页 |
1.2 黑色岩系及相关矿床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区内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 第21-22页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6 论文工作量和研究成果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第26-37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6-27页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7-36页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钒矿床地质特征 | 第37-69页 |
3.1 研究区黑色岩系的分布 | 第37页 |
3.2 烟城沟钒矿床 | 第37-43页 |
3.3 穆家河钒矿床 | 第43-53页 |
3.4 钒矿田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68页 |
3.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钒的赋存状态 | 第69-90页 |
4.1 矿石类型 | 第69-70页 |
4.2 钒与岩性的关系 | 第70-71页 |
4.3 钒矿石物相分析 | 第71-73页 |
4.4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73-78页 |
4.5 电子探针分析 | 第78-88页 |
4.6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矿田构造特征 | 第90-111页 |
5.1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 第90-92页 |
5.2 太子坪岩片推覆构造带 | 第92-95页 |
5.3 耀岭河逆冲推覆构造带 | 第95-97页 |
5.4 湘河构造混杂岩带 | 第97-100页 |
5.5 武当山地块北缘滑脱构造系统 | 第100-107页 |
5.6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 | 第107-109页 |
5.7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111-138页 |
6.1 古构造特征 | 第111页 |
6.2 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特征反映的同生沉积成因证据 | 第111-118页 |
6.3 含矿岩系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 第118-127页 |
6.4 地球化学特征提供的成因信息 | 第127-130页 |
6.5 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 第130-131页 |
6.6 钒的富集规律 | 第131-132页 |
6.7 矿床成因模式 | 第132-134页 |
6.8 找矿方向 | 第134-136页 |
6.9 小结 | 第136-138页 |
结论 | 第138-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1页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151-157页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