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5页
        1.1.1 多中心高密度集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第14-17页
        1.1.2 城乡空间一体布局: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第17-22页
        1.1.3 大都市区空间重构:快轨时代”的新城开发第22-25页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25-29页
        1.2.1 研究目标第26-27页
        1.2.2 研究意义第27-29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9-31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9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29-31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31-34页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34-35页
上篇 理论与经验第35-15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述评第35-79页
        2.1 研究范畴与研究视角的确定第35-49页
            2.1.1 大都市区概念界定第35-41页
            2.1.2 多中心的概念与内涵第41-43页
            2.1.3 新城概念的再认识第43-46页
            2.1.4 轨道交通的分类与特征第46-48页
            2.1.5 研究视角的建立第48-49页
        2.2 交通引导大都市区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第49-65页
            2.2.1 对空间演化过程与特征的归纳第50-57页
            2.2.2 对空间发展机理与机制的总结第57-63页
            2.2.3 对空间布局政策与制度的概括第63-65页
        2.3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综述第65-73页
            2.3.1 国外研究动态第65-67页
            2.3.2 国内研究进展第67-72页
            2.3.3 研究趋势总结第72-73页
        2.4 轨道交通与新城空间协调发展的理论借鉴第73-76页
            2.4.1 新理论思潮的基本思想第73-74页
            2.4.2 根植新理论思潮的土壤差别第74-75页
            2.4.3 理论指导实践的本土化原则第75页
            2.4.4 理论框架的构建第75-76页
        2.5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三章 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主导现象与问题梳理第79-103页
        3.1 新城发展历程与总体特点第79-83页
            3.1.1 随背景与城市职能演变的发展进程第79-81页
            3.1.2 大都市区新城建设现状与实现途径第81-82页
            3.1.3 当前大都市区新城建设的总体特点第82-83页
        3.2 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与动因分析第83-88页
            3.2.1 随政策和技术升级变迁的建设特征第84-86页
            3.2.2 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动因分析第86-88页
        3.3 当前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中的特征梳理第88-100页
            3.3.1 轨道交通对新城发展的积极效应第88-90页
            3.3.2 轨道交通对新城发展的消极影响第90-91页
            3.3.3 轨道交通与新城建设中的问题总结第91-100页
        3.4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第四章 国际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借鉴第103-151页
        4.1 新城建设特征与战略调整第103-117页
            4.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城建设进程第103-106页
            4.1.2 以目标为导向的新城开发模式第106页
            4.1.3 各国新城发展历程分析与启示第106-117页
        4.2 轨道交通与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第117-133页
            4.2.1 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与发展趋势第117-121页
            4.2.2 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作用第121-124页
            4.2.3 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与特征第124-133页
        4.3 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第133-148页
            4.3.1 日本东京:战略整合中的四个导向第133-137页
            4.3.2 法国巴黎:规划实施中的五个策略第137-143页
            4.3.3 新加坡:建设运营中的四个重点第143-146页
            4.3.4 关键因素的分类与总结第146-148页
        4.4 本章小结第148-151页
中篇 机理与成长第151-241页
    第五章 建设时机是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关键第151-171页
        5.1 新城建设的可行性评价第151-160页
            5.1.1 新城建设的目标探索第152-154页
            5.1.2 新城建设的可行性论证第154-159页
            5.1.3 新城发展不可行性研究第159-160页
        5.2 轨道交通的建设时机与类型选择第160-164页
            5.2.1 建设轨道交通的可行性论证第160-163页
            5.2.2 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与城市规模的关系第163-164页
        5.3 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建设时机协调第164-169页
            5.3.1 新城轨道交通的特殊性第164-165页
            5.3.2 轨道交通与新城建设的时序协调第165-168页
            5.3.3 建设前需重点研究的其他问题第168-169页
        5.4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第六章 内在机理是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基础第171-201页
        6.1 大都市区外围轨道交通线路的特殊性第171-176页
            6.1.1 功能定位的转换第171-173页
            6.1.2 技术特征的综合比较第173-175页
            6.1.3 轨道交通市域线速度目标值的发展趋势第175-176页
        6.2 新城轨道交通站点的类型与影响区细化第176-182页
            6.2.1 功能导向视角下新城轨道站点的分类第177-178页
            6.2.2 新城轨道站点影响区的四圈划分第178-180页
            6.2.3 基于新城优先发展的站点间距设计第180-182页
        6.3 轨道交通导向的新城土地利用特征第182-199页
            6.3.1 轨道交通与新城空间布局结构第182-185页
            6.3.2 轨道交通与新城土地使用类型第185-190页
            6.3.3 轨道交通与新城土地开发强度第190-194页
            6.3.4 轨道交通与新城土地利用价值第194-199页
        6.4 本章小结第199-201页
    第七章 功能成长是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根本第201-241页
        7.1 轨道交通引导下新城功能的成长与组织第201-208页
            7.1.1 新城各阶段成长内涵与特征第201-203页
            7.1.2 轨道交通引导下新城功能成长问题梳理第203-204页
            7.1.3 轨道交通引导下新城产业功能组织解析第204-208页
        7.2 轨道交通与新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第208-212页
            7.2.1 轨道交通对新城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第208-209页
            7.2.2 新城产业发展对轨道交通的空间响应第209-212页
        7.3 大都市区发展思维下新城产业的发展指向第212-220页
            7.3.1 新城产业的发展原则第213-214页
            7.3.2 新城产业的发展方向第214-216页
            7.3.3 新城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构第216-218页
            7.3.4 新城与主城产业发展的竞合第218-220页
        7.4 轨道交通引导下新城产业空间培育指南第220-239页
            7.4.1 轨道交通与新城知识经济空间第220-222页
            7.4.2 轨道交通与新城现代服务空间第222-224页
            7.4.3 轨道交通与新城创意休闲空间第224-234页
            7.4.4 轨道交通与新城都市型工业空间第234-239页
        7.5 本章小结第239-241页
下篇 评价与策略第241-305页
    第八章 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空间的协调关系评价第241-259页
        8.1 轨道交通与新城空间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第241-244页
            8.1.1 目标体系的多维度导向第241-242页
            8.1.2 目标体系的模块化构建第242-244页
        8.2 轨道交通与新城空间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第244-258页
            8.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分析第244页
            8.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244-245页
            8.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筛选第245-249页
            8.2.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解释第249-251页
            8.2.5 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第251-255页
            8.2.6 评价影响分析与案例模拟第255-258页
        8.3 本章小结第258-259页
    第九章 促进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第259-297页
        9.1 区域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策略第259-266页
            9.1.1 鼓励轨道交通导向性和超前性的城市开发第259-260页
            9.1.2 动态匹配轨道沿线运力与站点功能第260-262页
            9.1.3 强化轨道交通导向的新城功能核心的培育第262-263页
            9.1.4 架构层次性、网络化的区域联系通道第263-265页
            9.1.5 基于区域效能优化的 HDL 空间调控第265-266页
        9.2 新城视角下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方法第266-288页
            9.2.1 基于紧凑发展的密度分区与用地布局第266-268页
            9.2.2 基于四维空间的活力提升与功能复合第268-272页
            9.2.3 基于耦合效应的换乘优化与中心带动第272-276页
            9.2.4 基于生态安全的边界保护与场所精神第276-282页
            9.2.5 基于效能优化的节点间奏与街区尺度第282-285页
            9.2.6 基于功能成长的空间培育与多元平衡第285-288页
        9.3 促进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288-294页
            9.3.1 呼吁立法支持,建立高效统一的新城规划协调机制第289-290页
            9.3.2 创新融资渠道,实行“政府+运营商+开发商”联合开发第290-292页
            9.3.3 健全管理机制,构建长效开放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第292-294页
        9.4 本章小结第294-297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297-305页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97-302页
        10.2 思考与展望第302-30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305-317页
附录第317-367页
    附录A 我国部分大都市区新兴城市形态分布与轨道交通规划第317-321页
    附录B 调查问卷第321-325页
    附录C 轨道交通引导下国际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体系的建设第325-3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367-369页
致谢第369页

论文共3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
下一篇: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