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新媒体何去何从 | 第11-17页 |
一、选题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7-36页 |
1.1 新媒体的内涵 | 第17-25页 |
1.1.1 新媒体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1.2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 第18-20页 |
1.1.3 互联网:虚拟走向现实,深刻改变生活 | 第20-25页 |
1.2 新媒体的特征 | 第25-31页 |
1.2.1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 | 第25-27页 |
1.2.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27-30页 |
1.2.3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时代特点 | 第30-31页 |
1.3 新媒体的功能及其意义 | 第31-36页 |
1.3.1 新媒体的功能 | 第31-33页 |
1.3.2 新媒体的意义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新媒体下的网络社会 | 第36-55页 |
2.1 网络社会的理论基础 | 第36-42页 |
2.1.1 社会群体的理论 | 第36-37页 |
2.1.2 曼纽尔 | 第37-41页 |
2.1.3 尼葛洛庞帝关于“数字化生存”的阐述 | 第41-42页 |
2.2 网络社会的出现与本质 | 第42-48页 |
2.2.1 网络社会:新社会形态的出现 | 第42-43页 |
2.2.2 网络社会的构成 | 第43-45页 |
2.2.3 网络社会的内涵 | 第45-48页 |
2.3 网络社会的虚实二重性 | 第48-55页 |
2.3.1 比特和原子的不同体现着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 | 第49-50页 |
2.3.2 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 | 第50页 |
2.3.3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虚拟对于现实的侵蚀 | 第50-52页 |
2.3.4 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 | 第52-55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的三大维度:技术、主体及其环境 | 第55-94页 |
3.1 技术维度 | 第55-70页 |
3.1.1 理论基础:技术哲学的研究 | 第55-60页 |
3.1.2 技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60-64页 |
3.1.3 新媒体技术:一种“座架” | 第64-67页 |
3.1.4 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 第67-70页 |
3.2 主体维度 | 第70-82页 |
3.2.1 主体的传播学相关理论:受众研究 | 第70-75页 |
3.2.2 主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75-79页 |
3.2.3 主体的需求与发展是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 第79-82页 |
3.3 环境维度 | 第82-94页 |
3.3.1 新媒体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82-87页 |
3.3.2 新媒体对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87-91页 |
3.3.3 新媒体对中国社会生活等其他环境的影响 | 第91-94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 第94-113页 |
4.1 媒介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 | 第94-96页 |
4.2 媒介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沿革 | 第96-100页 |
4.2.1 中心式大众传媒:报纸、广播与电视 | 第96-97页 |
4.2.2 点对点交往媒介:电报与电话 | 第97-98页 |
4.2.3 交互性超媒介:新媒体 | 第98-100页 |
4.3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 第100-108页 |
4.3.1 线下和线上的接合是网络媒介的发展趋势 | 第101-103页 |
4.3.2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 第103-106页 |
4.3.3 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 | 第106-108页 |
4.4 新媒体具体实例分析 | 第108-113页 |
4.4.1 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新型媒体 | 第108-110页 |
4.4.2 地图——移动互联网时代020的总入口 | 第110-112页 |
4.4.3 搜索引擎——互联网内容的第一入口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新媒体的时代意义——新的价值追求 | 第113-165页 |
5.1 新媒体时代的生活方式 | 第113-119页 |
5.1.1 生活方式变化的基础 | 第113-115页 |
5.1.2 新媒体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第115-118页 |
5.1.3 新媒体给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118-119页 |
5.2 新媒体时代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 | 第119-137页 |
5.2.1 交往理论与方式的演进 | 第119-125页 |
5.2.2 网络交往的特征 | 第125-132页 |
5.2.3 网络交往的类型 | 第132-134页 |
5.2.4 网络交往行为的异化 | 第134-137页 |
5.3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 | 第137-143页 |
5.3.1 理论基础:文化理论 | 第137-138页 |
5.3.2 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 第138-142页 |
5.3.3 网络文化的生态危机 | 第142-143页 |
5.4 新媒体时代的道德观念 | 第143-152页 |
5.4.1 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 第144-146页 |
5.4.2 新媒体发展与道德观念的构建 | 第146-148页 |
5.4.3 网络道德的观念特征和它的表现形态 | 第148-152页 |
5.5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追求 | 第152-165页 |
5.5.1 理论基础 | 第152-156页 |
5.5.2 认知模式的演进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 第156-161页 |
5.5.3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诉求 | 第161-162页 |
5.5.4 新媒体时代价值观的影响 | 第162-165页 |
第六章 新媒体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165-178页 |
6.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165-168页 |
6.2 新媒体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168-176页 |
6.2.1 “人”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共同发展 | 第168页 |
6.2.2 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 | 第168-173页 |
6.2.3 新媒体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 第173-174页 |
6.2.4 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延滞 | 第174-176页 |
6.3 加强新媒体建设,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 第176-178页 |
结语: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哲思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4页 |
后记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