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11-15页 |
绪论 | 第15-21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5-16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创新点 | 第20页 |
3. 论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 第20-21页 |
一、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21-43页 |
(一) 毛泽东“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1-26页 |
1. 毛泽东“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时代特征 | 第21页 |
2. 毛泽东“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第21-24页 |
3. 毛泽东“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24-26页 |
(二) 毛泽东“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6-39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构想 | 第26-34页 |
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 | 第34-36页 |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36-39页 |
(三) 毛泽东“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 第39-43页 |
1. 根本政治制度建立要求的必然趋向 | 第39-40页 |
2.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40-41页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必然要求 | 第41-43页 |
二、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43-66页 |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最初探索 | 第43-47页 |
1.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 | 第43-45页 |
2.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禁锢 | 第45-47页 |
(二)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 第47-55页 |
1.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 第47-49页 |
2.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整体构思 | 第49-55页 |
(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 第55-62页 |
1. 莫斯科会议和赶超英美口号的提出 | 第55-58页 |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 第58-62页 |
(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构想的提出 | 第62-66页 |
1. “四个现代化”提出的历程 | 第62-64页 |
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构想的形成 | 第64-66页 |
三、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66-110页 |
(一) “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内涵 | 第66-77页 |
1.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 第66-68页 |
2. 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 第68-71页 |
3.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 第71-73页 |
4. 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 第73-77页 |
(二) “四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 第77-91页 |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第77-81页 |
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 第81-84页 |
3. 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保证 | 第84-86页 |
4.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 第86-91页 |
(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步骤的选择 | 第91-110页 |
1. “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 第92-97页 |
2. 国民经济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战略 | 第97-102页 |
3. 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的战略 | 第102-107页 |
4. “大过渡”理论战略 | 第107-110页 |
四、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实践 | 第110-143页 |
(一) “总体布局”思想下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实践 | 第110-116页 |
1. 用“大农业”思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 第110-113页 |
2. 关心和保护农民的利益 | 第113-116页 |
(二) “总体布局”思想下探索工业现代化的实践 | 第116-131页 |
1. 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实践——三线建设 | 第116-123页 |
2. 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实践 | 第123-131页 |
(三) “总体布局”思想下探索国防现代化的实践 | 第131-137页 |
1. 国防尖端科技的突破性进展 | 第131-134页 |
2. 国家战略部门的显著成就 | 第134-137页 |
(四) “总体布局”思想下探索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实践 | 第137-143页 |
1.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实践 | 第137-138页 |
2. 实现高度现代文化 | 第138-143页 |
五、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经验与实践中的局限性 | 第143-156页 |
(一)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经验 | 第143-149页 |
1. 提出了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 第143-144页 |
2. 强调了注重协调利益关系 | 第144-146页 |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 第146-149页 |
(二)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实践中的局限性 | 第149-156页 |
1. 追求带有理想化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 | 第149-151页 |
2.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急于求成 | 第151-153页 |
3. 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机制 | 第153-156页 |
六、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启示 | 第156-162页 |
(一)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理论贡献 | 第156-158页 |
1.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 | 第156页 |
2.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和方法的思想 | 第156-157页 |
3.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重要指导方针 | 第157-158页 |
(二)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历史启示 | 第158-162页 |
1. 必须坚持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第158-159页 |
2. 必须辨证地对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 第159-160页 |
3. 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 第160-162页 |
结语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