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榆林地区明长城沿线军事防御型城堡人居环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2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5页
    1.3 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界定第15页
    1.4 课题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1 历史、考古、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2 建筑历史、城市发展史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3 从军事视角研究的现状第17页
        1.4.4 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论文研究涉及的学科知识及理论方法第18-23页
        1.5.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第18-22页
        1.5.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第22-23页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3-25页
    1.7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第25-26页
    1.8 研究概念的界定第26-30页
    参考文献第30-32页
第二章 军事防御型城堡历史沿革第32-74页
    2.1 军事防御型城堡与古代城市历史沿革第32-44页
        2.1.1 军事防御型城堡雏形与古代都城形态演进第32-38页
        2.1.2 军事防御型城堡与国家边疆地区城市化发展第38-42页
        2.1.3 欧洲军事城堡实例分析第42-44页
    2.2 中国长城及其沿线防御型城堡历史沿革第44-70页
        2.2.1 秦朝历史时代背景与边疆军事防御体制第46-50页
        2.2.2 汉朝历史时代背景与边疆军事防御体制第50-57页
        2.2.3 两晋南北朝至元代长城及其边疆防御制度第57-61页
        2.2.4 明代长城及其军事防御体制与防御型聚落第61-70页
    2.3 本章小结第70-71页
    本章注释第71-74页
第三章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选址第74-143页
    3.1 明代榆林镇自然系统第74-76页
    3.2 明代榆林镇社会系统第76-83页
        3.2.1 历史沿革第76-79页
        3.2.2 民族关系与军事地位概况第79-82页
        3.2.3 明代榆林镇长城的修筑第82-83页
    3.3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的选址和营建第83-117页
        3.3.1 第一阶段——明太祖洪武年间第84-86页
        3.3.2 第二阶段——明成祖永乐初年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第86-95页
        3.3.3 第三阶段——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土木之变”至隆庆四年(1570)九月“俺答封贡”第95-116页
        3.3.4 第四阶段——隆庆四年(公元 1570 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 年)第116-117页
    3.4 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的选址类型分析第117-134页
        3.4.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与城堡选址分类第120-122页
        3.4.2 黄土河川地貌特征下的城堡选址类型第122-129页
        3.4.3 黄土塬峁地貌特征下的城堡选址类型——凭高眺远,易守难攻第129-130页
        3.4.4 盆滩地貌特征下的城堡选址类型——“谷中盆地,兼水陆,系冲要”第130-133页
        3.4.5 风沙盆地地貌下的城堡选址类型——“平原置塞,守长城,联体系”第133-134页
    3.5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选址变迁分析第134-137页
        3.5.1 军事防御战略的调整第134-135页
        3.5.2 军事防御型城堡与长城之间的距离第135-136页
        3.5.3 军事防御型城堡与城堡之间的距离第136页
        3.5.4 军事防御型城堡人居生存环境第136-137页
    3.6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本章注释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3页
第四章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人居环境构成与建设第143-222页
    4.1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人居环境构成体系第143-144页
    4.2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防御功能建设第144-155页
        4.2.1 外部:城池与城垣第145-146页
        4.2.2 出入口:城门与瓮城第146-151页
        4.2.3 节点:敌台与敌楼、马面、角台与角楼第151-153页
        4.2.4 通讯:烽火台与墩台第153-155页
    4.3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居住功能建设第155-183页
        4.3.1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简述第155-156页
        4.3.2 明代军籍制度和军户对城堡居住功能的影响第156页
        4.3.3 明代榆林镇民居院落类型及其特点分析第156-162页
        4.3.4 明代榆林镇民居院落组合形式第162-169页
        4.3.5 建筑材料的选用第169-171页
        4.3.6 住宅建筑艺术形态第171-182页
        4.3.7 榆林镇城堡居住功能特点第182-183页
    4.4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屯垦功能建设第183-187页
        4.4.1 历代王朝军屯概况第183-184页
        4.4.2 明代的屯垦情况第184-186页
        4.4.3 明代军屯在当时的作用与影响第186-187页
    4.5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交通功能建设第187-192页
        4.5.1 明代榆林镇区域交通体系第187-189页
        4.5.2 明代榆林镇城堡内交通体系第189-192页
        4.5.3 明代榆林镇城堡内交通功能特点第192页
    4.6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商贸功能建设第192-199页
        4.6.1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商贸功能与演变方式第192-193页
        4.6.2 明代榆林镇的整体边贸环境及其商业形态第193-199页
        4.6.3 榆林镇军事城堡商贸特征概括第199页
    4.7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祀佑功能建设第199-217页
        4.7.1 祀佑建筑在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功能第199-200页
        4.7.2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中祀佑建筑的种类第200-213页
        4.7.3 祀佑建筑在榆林镇长城沿线军事城堡中的作用和意义第213-217页
    4.8 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人居环境用地规模统计研究第217-218页
    4.9 本章小结第218-219页
    参考文献第219-222页
第五章 榆林地区军事防御型城堡人居环境变迁及保护第222-263页
    5.1 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第222-231页
        5.1.1 农业聚落扩张突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第222-223页
        5.1.2 明清军事活动对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与影响第223-226页
        5.1.3 过渡开采矿产资源带来生态新隐患第226-228页
        5.1.4 榆林地区生态脆弱性概括第228-231页
    5.2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演变第231-240页
        5.2.1 清代榆林府社会环境第231-234页
        5.2.2 建国后榆林地区城镇社会环境第234-239页
        5.2.3 榆林人居环境变迁对明长城沿线军事防御城堡的影响第239-240页
    5.3 榆林地区明长城沿线军事防御型城堡遗存状况分析第240-251页
        5.3.1 防御设施的遗存第240-244页
        5.3.2 居住建筑遗存第244-247页
        5.3.3 交通路网和商业建筑遗存第247-248页
        5.3.4 祀佑建筑的遗存第248-251页
    5.4 榆林地区明长城沿线军事防御型城堡遗存价值与分类保护第251-260页
        5.4.1 保护价值第251-253页
        5.4.2 遗产分类保护第253-260页
    5.5 本章小结第260-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63页
第六章 结语第263-268页
    参考文献第267-268页
致谢第268-269页
图录第269-279页
参考文献第279-284页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第284页

论文共2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人髋关节解剖与行为学特性研究及在人工关节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