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术语表 | 第11-12页 |
目次 | 第12-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5页 |
1.1 前体mRNA可变剪接 | 第15-24页 |
1.1.1 可变剪接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2 可变剪接的起源 | 第16-18页 |
1.1.3 可变外显子的特征 | 第18-20页 |
1.1.4 可变剪接方式 | 第20-21页 |
1.1.5 可变剪接的调控 | 第21-24页 |
1.2 互斥可变剪接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2.1 空间位阻效应 | 第25页 |
1.2.2 RNA二级结构介导的互斥外显子激活和抑制 | 第25页 |
1.2.3 剪接因子不相容性 | 第25-26页 |
1.2.4 NMD途径降解 | 第26-28页 |
1.3 黑腹果蝇Dscam基因互斥可变剪接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3.1 Dscam基因产物 | 第28-29页 |
1.3.2 Dscam蛋白的生物功能多样性 | 第29-30页 |
1.3.3 Dscam互斥剪接机制 | 第30-32页 |
1.4 黑腹果蝇Tep2基因互斥剪接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4.1 TEP蛋白超家族 | 第32页 |
1.4.2 无脊椎动物Tep蛋白的功能 | 第32-33页 |
1.4.3 Tep2基因的互斥剪接 | 第33-3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1 昆虫Dscam基因外显子簇6互斥可变剪接机制的深入探索 | 第34页 |
1.5.2 黑腹果蝇Tep2基因外显子簇5互斥可变剪接机制的探索 | 第34-3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55页 |
2.1 耗材与设备 | 第35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2.3 实验用物种、菌种、细胞株 | 第36页 |
2.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 第36-38页 |
2.5 昆虫Dscam外显子簇6的互斥剪接实验方法 | 第38-47页 |
2.5.1 E.coli TG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39页 |
2.5.2 基因组模板制备(参考Universal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 Ver3.0(Takara)说明书) | 第39-40页 |
2.5.3 PCR产物凝胶回收(参考Biospin胶回收试剂盒说明书) | 第40页 |
2.5.4 PCR产物连接T载体 | 第40-41页 |
2.5.5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1页 |
2.5.6 阳性克隆的扩大培养及质粒提取 | 第41-42页 |
2.5.7 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2页 |
2.5.8 果蝇S2细胞培养 | 第42-43页 |
2.5.9 果蝇S2细胞转染 | 第43-44页 |
2.5.10 果蝇S2细胞总RNA抽提 | 第44-45页 |
2.5.11 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模板 | 第45-46页 |
2.5.12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46页 |
2.5.13 互斥剪接基因的PCR产物酶切鉴定 | 第46-47页 |
2.6 黑腹果蝇 Tep2外显子簇5互斥剪接实验方法 | 第47-55页 |
2.6.1 基因组提取、目的基因克隆以及转染等实验方法同2.5 | 第47页 |
2.6.2 RNA pull-down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2.6.3 RNA Pull-down结合蛋白的鉴定 | 第49-50页 |
2.6.4 RNAi目的基因正负链RNA的获得 | 第50-53页 |
2.6.5 果蝇S2细胞RNAi实验 | 第53页 |
2.6.6 果蝇S2细胞RNAi效果鉴定 | 第53-55页 |
第3章 LCR调控昆虫Dscam外显子簇6的互斥剪接 | 第55-75页 |
3.1 研究背景和立项依据 | 第55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70页 |
3.2.1 串联茎环结构整体调控下游互斥外显子的激活 | 第55-58页 |
3.2.2 LCR元件在昆虫中普遍存在且功能相似 | 第58-60页 |
3.2.3 果蝇物种中LCR结构的验证 | 第60-62页 |
3.2.4 膜翅目物种中也存在保守的串联茎环结构 | 第62-65页 |
3.2.5 膜翅目物种中的串联茎环结构的验证 | 第65-67页 |
3.2.6 单核苷酸改变影响下游互斥外显子的剪接 | 第67-70页 |
3.3 讨论 | 第70-75页 |
3.3.1 LCR调控昆虫Dscam外显子簇6的互斥可变剪接 | 第70-73页 |
3.3.2 昆虫中LCR的进化 | 第73-75页 |
第4章 黑腹果蝇Tep2外显子簇5互斥剪接调控机制的探索 | 第75-94页 |
4.1 研究背景和立项依据 | 第75-76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92页 |
4.2.1 黑腹果蝇Tep2基因互斥外显子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 | 第76-78页 |
4.2.2 黑腹果蝇Tep2迷你基因构建 | 第78-79页 |
4.2.3 发现并验证调控Tep2互斥剪接的内含子顺式作用元件 | 第79-82页 |
4.2.4 Tep2的互斥剪接符合靠近激活机制 | 第82-85页 |
4.2.5 Tep2基因互斥外显子转录的前体mRNA内含子剪接延迟 | 第85-86页 |
4.2.6 与黑腹果蝇Tep2基因互斥剪接相关的蛋白鉴定 | 第86-90页 |
4.2.7 RNAi验证与Tep2基因互斥剪接相关的蛋白 | 第90-92页 |
4.3 讨论 | 第92-94页 |
4.3.1 黑腹果蝇Tep2互斥剪接机制研究结果 | 第92-93页 |
4.3.2 黑腹果蝇Tep2互斥剪接相关蛋白 | 第93-9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结论 | 第94-95页 |
5.2 创新点 | 第95页 |
5.3 未来的工作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