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基于当代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学建筑空间适应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11页
插图索引第11-14页
附表索引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4页
    1.1 论文的缘起第15-16页
        1.1.1 高等教育的时代变化第15页
        1.1.2 校园与城市的对话第15页
        1.1.3 项目实践中的疑惑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9-22页
        1.4.1 研究对象第19-20页
        1.4.2 研究范围第20-22页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第22-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2 论文结构第23-24页
第2章 高等教育的溯源与变革第24-40页
    2.1 高等教育的溯源第24-32页
        2.1.1 欧洲大学的发展第24-29页
        2.1.2 国内大学的发展第29-32页
    2.2 教育思想的变革第32-34页
        2.2.1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思想第32-33页
        2.2.2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育思想第33页
        2.2.3 化结果为过程的教育思想第33-34页
    2.3 教学模式的变革第34-36页
        2.3.1 直接教学模式第34页
        2.3.2 探究学习模式第34-35页
        2.3.3 合作学习模式第35页
        2.3.4 发现学习模式第35-36页
        2.3.5 个别化教学模式第36页
    2.4 教学活动的变革第36-40页
        2.4.1 教学方式的变革第36-37页
        2.4.2 教学手段的变革第37-38页
        2.4.3 课堂布局的变革第38-39页
        2.4.4 教学活动的对比第39-40页
第3章 当代教育理念对新教育建筑的影响第40-53页
    3.1 终身与全民教育促使校园建筑的社区化第40-43页
        3.1.1 终身与全民教育概述第40-41页
        3.1.2 校园空间社区化趋势第41-42页
        3.1.3 挪威汉德森学校及社区教育中心第42-43页
    3.2 素质与创新教育导致建筑空间的复合化第43-47页
        3.2.1 素质与创新教育概述第43-44页
        3.2.2 建筑空间复合化趋势第44-45页
        3.2.3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第45-47页
    3.3 科学与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学空间的信息化第47-50页
        3.3.1 科学与信息化教育概述第47-48页
        3.3.2 教学空间信息化趋势第48-49页
        3.3.3 信息技术的未来教室第49-50页
    3.4 跨学科与合作教育强调交流空间的重要性第50-53页
        3.4.1 跨学科与合作教育概述第50-51页
        3.4.2 重视交流空间的趋势第51-52页
        3.4.3 林恩伍德学校的艾格勒空间第52-53页
第4章 当代教学建筑适应性空间的案例分析第53-72页
    4.1 体量分形与社区化第53-56页
        4.1.1 社区化的空间第53页
        4.1.2 体量分形第53-54页
        4.1.3 香港中文大学新综合教学大楼第54-55页
        4.1.4 香港理工大学与专上学院第55-56页
    4.2 功能复合与集聚化第56-59页
        4.2.1 集聚化的空间第56页
        4.2.2 功能复合第56-57页
        4.2.3 洛伊申巴赫学校新教学楼第57-58页
        4.2.4 熊本市医师会馆与专业学校第58-59页
    4.3 空间开放与共享化第59-63页
        4.3.1 共享化的空间第59-60页
        4.3.2 空间开放第60页
        4.3.3 奥雷斯塔学院教学楼第60-61页
        4.3.4 西敏斯学院新教学楼第61-63页
    4.4 空间改造与信息化第63-68页
        4.4.1 信息化空间第63-64页
        4.4.2 空间改造第64页
        4.4.3 同济大学城规院基础教学楼第64-67页
        4.4.4 狄德罗大学新教学楼第67-68页
    4.5 形态巨构与跨学科第68-72页
        4.5.1 跨学科的空间第68-69页
        4.5.2 形体巨构第69-70页
        4.5.3 东京蚕茧大厦第70页
        4.5.4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第70-72页
第5章 当代教学建筑空间适应性的策略研究第72-89页
    5.1 研究空间适应性策略的理论基础第72-74页
        5.1.1 适应性理论第72页
        5.1.2 形式追随功能第72-73页
        5.1.3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第73-74页
    5.2 建筑空间适应性策略的影响因素第74-77页
        5.2.1 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第74页
        5.2.2 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第74-75页
        5.2.3 建筑使用者的心理特征第75-77页
    5.3 教学空间的适应性策略第77-82页
        5.3.1 教室空间的更新换代第77-78页
        5.3.2 建筑单体的组织变化第78-81页
        5.3.3 建筑群体的布局变化第81-82页
    5.4 交流空间的适应性策略第82-87页
        5.4.1 外空间的营造第82-83页
        5.4.2 灰空间的营造第83-84页
        5.4.3 内空间的营造第84-87页
    5.5 传统空间的适应性策略第87-89页
        5.5.1 空间改造第87-88页
        5.5.2 功能转换第88-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4-95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第95-96页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波市梅山保税港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重型车辆自动变速器液压操纵系统换挡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