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引言 | 第15-49页 |
·真菌分类研究概况 | 第15页 |
·土壤真菌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土壤真菌提取分离方法 | 第16-19页 |
·分离方法 | 第16-17页 |
·培养基 | 第17-19页 |
·分类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传统分类方法 | 第19-22页 |
·现代分类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分子系统学概念 | 第23-24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片段 | 第24-29页 |
·ITS 序列 | 第24-26页 |
·Gpd 基因 | 第26-27页 |
·β-tubulin(β-微管蛋白) | 第27-28页 |
·EF1-α(延伸因子) | 第28页 |
·RPB2 (RNA 聚合酶Ⅱ) | 第28-29页 |
·多基因序列分析 | 第29页 |
·分子系统学常用的软件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3页 |
·常用生物软件简介 | 第29-33页 |
·PAUP | 第29-30页 |
·MrBayes 软件(贝叶斯方法) | 第30-31页 |
·MEGA | 第31页 |
·ModelTest | 第31-33页 |
·系统树的构建方法 | 第33-35页 |
·最大简约法 | 第33页 |
·距离法 | 第33-34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34-35页 |
·树系可信度的检验 | 第35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40页 |
·序列的比对排定 | 第35-36页 |
·分子系统树构建软件的调用 | 第36-40页 |
·Modeltest 程序的应用 | 第40页 |
·国际上的焦点问题 | 第40-44页 |
·真菌生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 | 第40-42页 |
·真菌DNA 条形码系统建设 | 第42页 |
·真菌遗传和基因组学 | 第42-43页 |
·真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调控 | 第43页 |
·医学真菌学 | 第43-44页 |
·我国土壤暗色丝孢菌分类研究现状及未来 | 第44-49页 |
·真菌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分类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46-47页 |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47-49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9-62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50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50-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61页 |
·形态学研究用相关方法 | 第53-56页 |
·分子系统学相关方法 | 第56-61页 |
·数据处理步骤 | 第61-62页 |
3 研究结果 | 第62-168页 |
·头束霉属(Cephalotrichum) | 第62-106页 |
·尖顶孢头束霉(C. actisporum) | 第70-72页 |
·栗色头束霉(C. castaneum) | 第72-73页 |
·柱形头束霉(C. columnaris) | 第73-75页 |
·柱孢头束霉(C. cylindrosporus) | 第75-76页 |
·椭孢头束霉(C. ellipsoideum) | 第76-77页 |
·球孢头束霉(C. globosum) | 第77-78页 |
·膨梗头束霉(C. inflatus) | 第78-80页 |
·长颈头束霉(C. longicollum) | 第80-81页 |
·大孢头束霉(C. macrosporum) | 第81-82页 |
·小孢头束霉(C. microsporus) | 第82-86页 |
·第九头束霉(C. nanum) | 第86-88页 |
·矩孢头束霉(C. oblongum) | 第88-90页 |
·卵形头束霉(C. ovoideae) | 第90-91页 |
·紫棕头束霉(C. purpureofuscus) | 第91-93页 |
·粗壮头束霉(C. robustum) | 第93-94页 |
·螺纹孢头束霉(C. spiralis) | 第94-96页 |
·头束霉(C. stemonitis) | 第96-98页 |
·土壤头束霉(C. terricola) | 第98-100页 |
·疣梗头束霉(C. verrucipes) | 第100页 |
·疣孢头束霉(C. verrucisporum) | 第100-102页 |
·属内小结 | 第102-106页 |
·粘鞭霉属(Gliomastix) | 第106-124页 |
·禾谷粘鞭霉(G. cerealis) | 第110-112页 |
·卢蠕尔粘鞭霉(G. luzulae) | 第112-113页 |
·墙粘鞭霉(G. murorum) | 第113-115页 |
·墙粘鞭霉多色孢变种(G. murorum var. polychrome) | 第115-116页 |
·墙粘鞭霉费林变种(G. murorum var. felina) | 第116-117页 |
·层粘鞭霉(G. subiculosa) | 第117-119页 |
·西藏粘鞭霉(G. tibetensis) | 第119-120页 |
·粗糙孢粘鞭霉(G. verruculospora) | 第120-121页 |
·属内小结 | 第121-124页 |
·腐质霉属(Humicola) | 第124-139页 |
·中国腐质霉(H. chinensis) | 第127-128页 |
·腐质霉(H. fusoatra) | 第128-129页 |
·棕灰腐质霉(H. fuscogrisea) | 第129-131页 |
·灰腐质霉(H. grisea) | 第131-132页 |
·土壤腐质霉(H. interseminata) | 第132-133页 |
·光滑腐殖霉(H. levis) | 第133-134页 |
·长梗腐质霉(H. pedunclensis) | 第134-136页 |
·亚小腐质霉(H. subminima) | 第136-137页 |
·属内小结 | 第137-139页 |
·齿梗孢属(Scolecobasidium) | 第139-152页 |
·不等齿梗孢(S. anisomerosporum) | 第142-144页 |
·树状齿梗孢(S. dendroides) | 第144-145页 |
·腐生齿梗孢(S. humicola) | 第145-146页 |
·淡色齿梗孢(S. pallescens) | 第146-148页 |
·多变齿梗孢(S. tshawytschae) | 第148-149页 |
·属内小结 | 第149-152页 |
·节格孢属(Scytalidium) | 第152-168页 |
·嗜酸节格孢(S. acidophilum) | 第155-157页 |
·中国节格孢(S.chinensis) | 第157-158页 |
·卷旋节格孢(S. circinatum) | 第158-159页 |
·木栖节格孢(S. lignicola) | 第159-161页 |
·嗜热节格孢(S. thermophilum) | 第161-162页 |
·西藏节格孢(S. tibetensis) | 第162-164页 |
·具瘤节格孢(S. verrucaria) | 第164-166页 |
·属内小结 | 第166-16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168-174页 |
·讨论 | 第168-171页 |
·结论 | 第17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