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赤潮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1 赤潮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 甲藻与赤潮 | 第12-13页 |
1.3 赤潮爆发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赤潮衰亡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 验证基因差异表达方法 | 第17-20页 |
2.1 Northern 印迹 | 第17-18页 |
2.2 RNA 酶保护分析(RNase Protection Assay,RPA) | 第18页 |
2.3 半定量 PCR | 第18-19页 |
2.4 荧光定量 PCR | 第19-20页 |
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衰亡时期的生理调控 | 第22-43页 |
1. 前言 | 第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2页 |
2.1 藻种 | 第22-23页 |
2.2 f/2 培养基 | 第23页 |
2.3 试剂 | 第23-24页 |
2.4 常用耗材与仪器 | 第24页 |
2.5 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培养及收集 | 第24-25页 |
2.6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5-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3.1 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曲线 | 第32-33页 |
3.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33-34页 |
3.4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5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 | 第35页 |
3.6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3.7 光合特性 | 第36-37页 |
3.8 DNA 降解 | 第37-38页 |
3.9 端粒酶活性变化 | 第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泛素和端粒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3-63页 |
1. 前言 | 第43-45页 |
1.1 泛素 | 第43-44页 |
1.2 端粒酶 | 第44页 |
1.3 高 P、高 Mn 条件的选择 | 第44-45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5页 |
2. 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2.2 实验试剂和溶液 | 第45-46页 |
3. 方法 | 第46-53页 |
3.1 样品的准备 | 第46页 |
3.2 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3.3 制备链状亚历山大藻总 RNA | 第47-48页 |
3.4 链状亚历山大藻一链 cDNA 的制备 | 第48-49页 |
3.5 PCR 扩增泛素、端粒酶 cDNA 部分序列 | 第49-50页 |
3.6 目的片段的回收测序 | 第50-51页 |
3.7 荧光定量 PCR | 第51-53页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4.1 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曲线 | 第53-54页 |
4.2 总 RNA 完整性分析 | 第54页 |
4.3 PCR 检测一链 cDNA 合成效率 | 第54-55页 |
4.4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 第55-60页 |
5. 讨论 | 第60-62页 |
6. 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