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背景分化或文化相似:两种刺激呈现条件下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9-17页
    1.1 面部表情识别情境效应的概念及类型第9-10页
    1.2 面部表情识别的情境效应的相关研究第10页
    1.3 面部表情识别情境效应的跨文化研究第10-13页
        1.3.1 东西方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第10-12页
        1.3.2 文化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第12-13页
    1.4 面部表情识别情境效应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1 不同刺激呈现条件第13页
        1.4.2 不同任务范式第13-14页
    1.5 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研究第14-17页
        1.5.1 眼动分析法简介第14页
        1.5.2 眼动实验参数第14-16页
        1.5.3 不同刺激呈现条件下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研究第16-17页
第二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7-21页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2.2 问题提出第18页
    2.3 研究的目的和假设第18-20页
    2.4 研究意义第20-21页
        2.4.1 理论意义第20页
        2.4.2 实践意义第20-21页
第三部分 实验设计第21-42页
    3.1 实验一:同时呈现条件下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第21-26页
        3.1.1 被试第21页
        3.1.2 材料第21-23页
        3.1.3 实验设计第23页
        3.1.4 实验程序第23-24页
        3.1.5 数据处理:变量第24页
        3.1.6 研究结果第24-26页
    3.2 实验二:继时呈现条件下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第26-33页
        3.2.1 被试第26页
        3.2.2 实验材料第26-27页
        3.2.3 实验设计第27页
        3.2.4 实验程序第27-28页
        3.2.5 数据处理第28页
        3.2.6 研究结果第28-29页
        3.2.7 实验一与实验二对比分析结果第29-33页
    3.3 实验三:两种呈现条件下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模式(以中国被试为例)第33-42页
        3.3.1 被试第33页
        3.3.2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33-34页
        3.3.3 实验设计第34页
        3.3.4 实验程序第34页
        3.3.5 数据处理:眼动指标第34-35页
        3.3.6 研究结果:眼动数据第35-42页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第42-50页
    4.1 结果讨论第42-46页
        4.1.1 行为实验结果第42-43页
        4.1.2 眼动实验结果第43-46页
    4.2 行为结果与眼动模式的关系第46页
    4.3 研究不足第46-48页
    4.4 研究展望第48-50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情绪相生相克理论的实验验证--“恐生怒”而“悲克怒”
下一篇:论佛教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