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1.1 中医情志相生相克理论 | 第9-13页 |
1.1.1 情志相生 | 第10-11页 |
1.1.2 情志相克 | 第11-13页 |
1.2 中西情绪理论的比较 | 第13-20页 |
1.2.1 情绪的含义 | 第13页 |
1.2.2 情绪的产生 | 第13-16页 |
1.2.2.1 中医理论中的情绪来源说 | 第14页 |
1.2.2.2 西方情绪理论中的情绪产生 | 第14-16页 |
1.2.3 情绪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4 情绪调节 | 第17-20页 |
1.4 攻击行为概述 | 第20-28页 |
1.4.1 攻击行为的内涵 | 第20-21页 |
1.4.1.1 传统攻击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 第20-21页 |
1.4.1.2 内隐攻击性的定义 | 第21页 |
1.4.3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1.4.3.1 愤怒与攻击行为 | 第21-22页 |
1.4.3.2 自我控制资源与攻击行为 | 第22-23页 |
1.4.3.3 个体因素 | 第23页 |
1.4.3.4 情境因素 | 第23-24页 |
1.4.3.5 生理因素 | 第24-25页 |
1.4.5 攻击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4.5.1 传统攻击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5.2 内隐联结测验对内隐攻击性的评估 | 第26-28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1.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2.1.2.1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2.1.2.2 实际意义 | 第28-29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3 研究一:“悲克怒”和“恐生怒”的实验验证 | 第30-41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3.2 被试 | 第30页 |
3.3 情绪诱导及评价方法 | 第30-34页 |
3.3.1 愤怒诱发 | 第31-32页 |
3.3.2 悲伤\恐惧\中性情绪的诱发 | 第32页 |
3.3.3 情绪状态评估 | 第32-33页 |
3.3.4 攻击性水平的评估 | 第33-34页 |
3.4 具体的实验实施程序 | 第34-35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6 实验结果 | 第35-39页 |
3.6.1 愤怒诱发环节 | 第35-37页 |
3.6.1.1 各组愤怒水平检验 | 第35-36页 |
3.6.1.2 各组正性情绪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检验 | 第36页 |
3.6.1.3 各组负性情绪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检验 | 第36-37页 |
3.6.2 愤怒调节环节(即后续的恐惧、悲伤或中性情绪诱导环节) | 第37-39页 |
3.6.2.1 各组愤怒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检验 | 第37页 |
3.6.2.2 各组攻击性水平的差异检验 | 第37-38页 |
3.6.2.3 各组正性情绪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检验 | 第38页 |
3.6.2.4 各组负性情绪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检验 | 第38-39页 |
3.7 小结 | 第39-41页 |
3.7.1 愤怒诱导环节 | 第39-40页 |
3.7.2 愤怒调控环节 | 第40-41页 |
4 研究二:“悲克怒”对个体抑郁情绪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 第41-47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4.2 被试 | 第41页 |
4.3 实验基本流程 | 第41-43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4.4.1 愤怒诱发环节 | 第43-44页 |
4.4.1.1 各组愤怒水平检验 | 第43页 |
4.4.1.2 各组抑郁水平检验 | 第43-44页 |
4.4.2 愤怒调节环节(即后续的悲伤或中性情绪诱导环节) | 第44-45页 |
4.4.2.1 各组愤怒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检验 | 第44页 |
4.4.2.2 各组抑郁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检验 | 第44-45页 |
4.4.2.3 各组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差异检验 | 第45页 |
4.5 小结 | 第45-47页 |
4.5.1 愤怒诱导环节 | 第45-46页 |
4.5.2 愤怒调控环节 | 第46-47页 |
5 总体讨论 | 第47-53页 |
5.1 对“恐生怒”的验证 | 第47-48页 |
5.2 对“悲克怒”的验证 | 第48-49页 |
5.3 后续性导入的悲伤和恐惧情绪对愤怒实现调控的原理 | 第49-50页 |
5.4 基于情绪相生相克原理的愤怒情绪调控策略 | 第50-51页 |
5.5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51-53页 |
5.5.1 情绪与攻击行为测量方式的改进 | 第51-52页 |
5.5.2 情绪诱发与认知效应的区分 | 第52页 |
5.5.3 自我控制资源的研究 | 第52页 |
5.5.4 验证情绪相生相克的其它规律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