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程序控制机床、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轮廓控制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字母注释表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8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1 跟踪误差控制策略第18-19页
        1.2.2 轮廓误差控制策略第19-20页
    1.3 论文研究概述及主要内容第20-22页
        1.3.1 论文研究概述第20-21页
        1.3.2 论文主要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轮廓误差计算方法研究第22-34页
    2.1 轮廓误差精确计算模型第22-24页
        2.1.1 直线轨迹轮廓误差模型第22-23页
        2.1.2 圆弧轨迹轮廓误差模型第23-24页
    2.2 自由曲线轮廓误差估算模型第24-29页
        2.2.1 基于指令位置点的轮廓误差估算模型第24-25页
        2.2.2 基于指令位置点回溯的轮廓误差估算模型第25-27页
        2.2.3 基于优选插补点的估算模型第27-29页
    2.3 四点双圆加权逼近的轮廓误差计算模型第29-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交叉耦合控制方法第34-47页
    3.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基础第34-37页
        3.1.1 神经网络概念及特性第34-35页
        3.1.2 神经元模型第35-36页
        3.1.3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第36-37页
    3.2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第37-42页
        3.2.1 经典PID控制模型第37-38页
        3.2.2 神经元PID控制器第38-39页
        3.2.3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第39-42页
    3.3 无耦合控制方法第42页
    3.4 交叉耦合控制方法第42-43页
    3.5 基于轮廓误差计算模型的交叉耦合控制方法第43-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建模与PID参数整定第47-56页
    4.1 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建模第47-52页
        4.1.1 进给伺服系统组成第47-48页
        4.1.2 进给伺服系统控制原理第48页
        4.1.3 进给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第48-52页
    4.2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第52-55页
        4.2.1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第52-54页
        4.2.2 PID控制效果及抗扰动分析第54-55页
    4.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第56-70页
    5.1 仿真环境介绍第56-57页
    5.2 交叉耦合控制仿真基础第57-59页
        5.2.1 Detla学习规则自适应性验证第57-59页
        5.2.2 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器的仿真第59页
    5.3 进给伺服系统圆周运动仿真第59-62页
        5.3.1 无耦合控制的圆周运动仿真第59-61页
        5.3.2 交叉耦合控制的圆周运动仿真第61-62页
    5.4 进给伺服系统指定轮廓仿真第62-69页
        5.4.1 指定轮廓简介第62-63页
        5.4.2 不同轮廓误差计算模型的对比第63-65页
        5.4.3 无耦合控制和交叉耦合控制的对比第65-68页
        5.4.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6.1 工作总结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录第76-8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俄罗斯数控铣床ΦΠ-37H3电气控制系统的数控改造
下一篇:Cr含量对TWIP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