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柑桔类论文

柑橘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落叶性状的QTL定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语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33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32页
        1.2.1 分子标记技术发展与应用状况第15-19页
            1.2.1.1 基于DNA-DNA杂交的分子标记第15-16页
            1.2.1.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6-17页
            1.2.1.3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SNP分子标记第17-19页
        1.2.2 柑橘分子标记的应用第19-21页
            1.2.2.1 柑橘杂种鉴定第19-20页
            1.2.2.2 柑橘遗传多样性及进化分析第20-21页
        1.2.3 柑橘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21-27页
            1.2.3.1 遗传图谱构建原理第21-22页
            1.2.3.2 作图群体的选择第22-23页
            1.2.3.3 标记的连锁分析第23页
            1.2.3.4 柑橘遗传图谱构建进展第23-27页
        1.2.4 柑橘QTL定位第27-32页
            1.2.4.1 QTL作图原理和方法第27-28页
            1.2.4.2 柑橘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8-32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32-33页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二章 基于柑橘全基因组序列的SSR标记开发第33-46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2.2.1 材料第33页
        2.2.2 基因组水平上的SSR鉴定第33-34页
        2.2.3 基因组DNA提取第34-35页
        2.2.4 SSR-PCR扩增第35页
        2.2.5 6%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检测第35-37页
        2.2.6 包含SSR位点的转录本序列的功能注释第37页
        2.2.7 标记多态性和种间聚类分析第3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7-44页
        2.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第37-38页
        2.3.2 基因组,转录本,CDs和UTR区域的不同类型SSR分布统计第38-39页
        2.3.3 包含SSR位点的转录本序列的功能注释第39-41页
        2.3.4 开发的SSR标记多态性和在不同种间的转移性分析第41-43页
        2.3.5 开发的SSR标记对不同柑橘种间聚类分析第43-44页
    2.4 讨论第44-46页
        2.4.1 SSR在柑橘基因组中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分布分析第44-45页
        2.4.2 SSR标记的开发与利用第45-46页
第三章 基于枳壳全基因组重测序的SNP鉴定及InDel标记的开发第46-54页
    3.1 前言第4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3.2.1 材料第46-47页
        3.2.2 基因组DNA提取第47页
        3.2.3 全基因组重测序第47页
        3.2.4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7页
        3.2.5 Indel标记的开发与验证第47页
        3.2.6 标记多态性和种间聚类分析第4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3.3.1 全基因重测序数据第47-48页
        3.3.2 重测序数据比对结果第48页
        3.3.3 分析SNP和Indel个数及在基因组上的分布第48-50页
        3.3.4 Indel标记的开发与验证第50-51页
        3.3.5 不同柑橘种的聚类分析第51-52页
    3.4 讨论第52-54页
        3.4.1 基于柑橘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差异分析和数据利用第52-53页
        3.4.2 基于柑橘基因组重测序的Indel标记开发与利用第53-54页
第四章 基于SSR和SNP标记的柑橘高密度连锁遗传图谱构建第54-81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4.2.1 试验材料第54页
        4.2.2 基因组DNA提取第54-55页
        4.2.3 SSR和Indel引物来源第55页
        4.2.4 PCR扩增和 6% PAGE电泳检测第55页
        4.2.5 SSR标记数据统计第55页
        4.2.6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SNP开发与分型第55-57页
            4.2.6.1 简化基因组测序酶切方案确定第55-56页
            4.2.6.2 实验流程第56页
            4.2.6.3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第56-57页
        4.2.7 遗传连锁分析与图谱构建第57-58页
        4.2.8 基因组长度估算第5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8-76页
        4.3.1 群体构建和基因组DNA提取第58-59页
        4.3.2 SSR和Indel标记筛选及鉴定后代第59-60页
        4.3.3 SNP标记开发与分型第60-64页
            4.3.3.1 测序数据统计第60-61页
            4.3.3.2 SLAF标签开发第61-63页
            4.3.3.3 多态性SLAF标签基因型编码第63-64页
        4.3.4 柑橘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第64-73页
            4.3.4.1 母本遗传图谱构建第64-67页
            4.3.4.2 父本遗传图谱构建第67-70页
            4.3.4.3 双亲遗传图谱整合第70-72页
            4.3.3.4 共线性分析第72-73页
        4.3.5 标记类型统计第73-75页
            4.3.5.1 上图SNP标记信息统计第73页
            4.3.5.2 偏分离标记和缺失标记比例统计第73-74页
            4.3.5.3 上图标记完整度统计第74-75页
        4.3.6 柑橘基因组长度和图谱覆盖率第75-76页
    4.4 讨论第76-81页
        4.4.1 SSR标记的开发与鉴定第76页
        4.4.2 SLAF测序与SNP标记开发第76-77页
        4.4.3 柑橘遗传图谱构建及应用第77-79页
        4.4.4 偏分离标记分析第79-81页
第五章 柑橘落叶性状关联基因的QTL定位第81-97页
    5.1 前言第8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5.2.1 实验材料第81页
        5.2.2 标记检测第81页
        5.2.3 遗传图谱构建第81页
        5.2.4 表型检测第81-82页
        5.2.5 QTL定位分析第82页
            5.2.5.1 利用MapQTL软件的区间作图法第82页
            5.2.5.2 利用Mutmap法第82页
        5.2.6 候选基因功能注释第82-83页
        5.2.7 候选基因关联验证第83页
        5.2.8 候选基因冷胁迫关联基因定量分析第83页
            5.2.8.1 幼苗处理第83页
            5.2.8.2 总RNA提取与cDNA反转录第83页
            5.2.8.3 实时定量qRT-PCR第8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3-93页
        5.3.1 表型统计第83-84页
        5.3.2 QTL定位分析第84-86页
        5.3.3 功能注释第86-87页
        5.3.4 标记关联验证第87-90页
        5.3.5 多态性Indel标记在柑橘三属不同种间扩增第90-91页
        5.3.6 低温胁迫关联基因定量分析第91-93页
    5.4 讨论第93-97页
        5.4.1 群体F1后代落叶性状的遗传规律第93-94页
        5.4.2 表型性状的QTL分析第94-95页
        5.4.3 候选关联基因低温胁迫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第95-9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7-99页
    6.1 主要结论第97页
    6.2 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2页
附录第112-123页
    附录 ? 开发的SSR标记的具体信息第112-117页
    附录Ⅱ 基于重测序开发的Indel标记的具体信息第117-121页
    附表Ⅲ 候选的30个基因功能注释信息和定量表达引物序列第121-123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