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20-29页 |
2.1 景观生态学研究 | 第20-22页 |
2.2 黄土高原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2.3 RS和GIS在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3.1 自然环境现状 | 第29-31页 |
3.2 社会经济现状 | 第31-3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景观基础数据库构建 | 第35-55页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5-44页 |
4.2 生态恢复景观的遥感影像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4.3 不同尺度景观格局数据库建立 | 第46-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小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 第55-80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55-56页 |
5.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56-58页 |
5.3 小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58-61页 |
5.4 高建堡小流域生态恢复景观格局分析 | 第61-66页 |
5.5 虎沟小流域景观分析 | 第66-71页 |
5.6 小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71-78页 |
5.7 结论 | 第78-79页 |
5.8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小流域水土保持研究 | 第80-98页 |
6.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80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80-81页 |
6.3 技术路线 | 第81页 |
6.4 计算各土壤侵蚀因子值 | 第81-86页 |
6.5 结果与分析 | 第86-96页 |
6.6 结论 | 第96-9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彭阳县植被盖度变化分析 | 第98-108页 |
7.1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98-100页 |
7.2 植被盖度分级 | 第100页 |
7.3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度变化趋势计算方法 | 第100页 |
7.4 基于NDVI指数的彭阳县植被盖度变化 | 第100-105页 |
7.5 彭阳县植被盖度变化驱动因子 | 第105-106页 |
7.6 结论 | 第106-107页 |
7.7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八章 彭阳县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 第108-120页 |
8.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108-109页 |
8.2 彭阳县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 第109-117页 |
8.3 结论 | 第117-119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9.1 结论 | 第120-121页 |
9.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1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