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段河流砂体沉积及其非均质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河流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苏里格气田东区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8-19页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9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页 |
2.2 沉积盆地演化 | 第20-21页 |
2.3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4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 | 第22-26页 |
2.5 苏里格气田上古气藏的构造特征 | 第26-29页 |
第3章 河流砂体沉积特征及模式 | 第29-61页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29-45页 |
3.1.1 沉积学标志 | 第29-34页 |
3.1.2 岩相分析 | 第34-42页 |
3.1.3 测井相分析 | 第42-45页 |
3.2 沉积相及河流类型分析 | 第45-52页 |
3.2.1 辫状河砂体沉积特征及模式 | 第46-50页 |
3.2.3 曲流河砂体沉积特征及模式 | 第50-52页 |
3.2.4 网状河砂体沉积特征 | 第52页 |
3.3 河型转换特征及模式 | 第52-61页 |
3.3.1 河流的转换特征 | 第52-56页 |
3.3.2 控制因素 | 第56-59页 |
3.3.3 演化模式 | 第59-61页 |
第4章 河流砂体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 第61-82页 |
4.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61-73页 |
4.1.1 沉积作用与储层表征 | 第61-64页 |
4.1.2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特征 | 第64-66页 |
4.1.3 层理构造 | 第66-68页 |
4.1.4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 第68-72页 |
4.1.5 夹层分布特征 | 第72-73页 |
4.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73-74页 |
4.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74-82页 |
第5章 河流砂体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 | 第82-109页 |
5.1 碎屑非均质性 | 第82-86页 |
5.1.1 岩石类型及组分 | 第82-85页 |
5.1.2 岩石结构 | 第85-86页 |
5.2 成岩非均质性 | 第86-93页 |
5.3 孔隙非均质性 | 第93-105页 |
5.3.1 孔隙类型 | 第93-102页 |
5.3.2 孔隙类型组合 | 第102-103页 |
5.3.3 孔隙结构 | 第103-105页 |
5.4 成岩相非均质性 | 第105-109页 |
第6章 储层非均质性数学模型分析 | 第109-117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109-113页 |
6.1.1 BP神经网络 | 第109-112页 |
6.1.2 多项Logistic回归 | 第112页 |
6.1.3 融合评价方法 | 第112-113页 |
6.2 评价过程与结果 | 第113-117页 |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13页 |
6.2.2 实施与结果 | 第113-114页 |
6.2.3 结果分析 | 第114-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