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表面特性对微尺度冷凝的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页
    1.2 微尺度流动冷凝过程中界面演化及传热的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通道尺度的划分第14-15页
        1.2.2 微通道流动冷凝实验研究第15-20页
        1.2.3 微通道流动冷凝理论研究第20-22页
        1.2.4 通道表面浸润性对微尺度冷凝的影响第22-23页
    1.3 混合蒸汽的冷凝第23-33页
        1.3.1 可凝性气体的影响第23-30页
        1.3.2 不凝性气体的影响第30-33页
    1.4 固体表面的液滴运动特性第33-35页
    1.5 梯度表面能表面的冷凝第35-36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6-37页
    1.7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二章 疏水微通道内水蒸汽流动冷凝可视化实验研究第38-62页
    2.1 疏水微通道实验芯片制作第38-41页
        2.1.1 矩形微通道制备第38-39页
        2.1.2 通道表面改性第39-40页
        2.1.3 疏水微通道芯片封装第40页
        2.1.4 壁面接触角的测量第40-41页
    2.2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第41-50页
        2.2.1 疏水微通道流动冷凝实验系统第41-46页
        2.2.2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46-47页
        2.2.3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第47-50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0-61页
        2.3.1 疏水微通道内流动冷凝流型及其演化第50-59页
        2.3.2 疏水微通道内流动冷凝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第59-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疏水微通道内混合蒸汽流动冷凝可视化实验研究第62-86页
    3.1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第62-67页
        3.1.1 实验工质第62-63页
        3.1.2 疏水微通道流动冷凝实验系统第63-64页
        3.1.3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64-65页
        3.1.4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第65-67页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7-84页
        3.2.1 疏水微通道内流动冷凝流型及其演化第67-81页
        3.2.2 混合蒸汽流动冷凝过程珠状-喷射复合流流动特性第81-83页
        3.2.3 表面特性对混合蒸汽冷凝流型的影响第83-84页
    3.3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四章 矩形微管道内冷凝液滴运动及合并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第86-108页
    4.1 模型及数值求解第86-90页
        4.1.1 物理模型第86-87页
        4.1.2 理论模型第87-88页
        4.1.3 数值求解方法第88-89页
        4.1.4 网格划分第89页
        4.1.5 边界条件第89-90页
    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0-106页
        4.2.1 液滴等大工况下数值模拟结果第90-98页
        4.2.2 液滴尺寸不同工况下数值模拟结果第98-106页
    4.3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五章 梯度表面能表面冷凝及其液滴动力学LB模拟研究第108-130页
    5.1 常用Lattice Boltzmann模型及其边界条件第108-113页
        5.1.1 LBM多相模型第110-111页
        5.1.2 边界条件处理第111-113页
    5.2 梯度表面能表面冷凝的LBM模拟第113-120页
        5.2.1 数学模型第114-116页
        5.2.2 湿润边界条件第116页
        5.2.3 模型验证第116-120页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20-128页
        5.3.1 梯度表面能表面的冷凝第120-122页
        5.3.2 梯度表面能表面的液滴运动特性第122-124页
        5.3.3 固体表面的液滴合并第124-128页
    5.4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6.1 结论第130-131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31-132页
    6.3 展望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恶苗病抗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多抗基因的聚合育种利用
下一篇: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段河流砂体沉积及其非均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