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牡蛎生长与高温耐受性状的遗传解析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40页
    1 牡蛎的养殖现状第17-20页
    2 生长性状与耐热性状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2.1 生长性状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2.2 耐热性状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3 数量性状的遗传定位方法综述第25-39页
        3.1 遗传定位的群体第26-28页
            3.1.1 F2群体第26-27页
            3.1.2 BC群体第27页
            3.1.3 重组自交系第27页
            3.1.4 自然群体第27-28页
        3.2 定位群体的基因型鉴定第28-29页
        3.3 QTL定位的方法第29-39页
            3.3.1 单标记分析(Single marker analysis)第30页
            3.3.2 区间定位法(Interval Mapping)第30-33页
            3.3.3 多重区间定位法(Multiple Interal Mapping, MIM or Multiple QTL Mapping)第33-34页
            3.3.4 复合区间定位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第34页
            3.3.5 分组分离分析第34-38页
            3.3.6 关联分析定位法第38-39页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9-40页
第二章 牡蛎高通量SNP标记开发技术建立第40-5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0-47页
        1.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0-43页
            1.1.1 亲本DNA提取采用酚氯仿抽提法(Michael and Joseph 2012)第40-42页
            1.1.2 子代DNA提取采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法第42-43页
        1.2 GBS技术应用于牡蛎SNP开发第43-47页
            1.2.1 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第43页
            1.3.2 接头及barcode设计第43-44页
            1.3.3 接头退火第44-45页
            1.3.4 测序文库构建第45-46页
            1.3.5 文库质检及测序第46-4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2.1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第47-49页
        2.2 限制性内切酶组合的实际酶切效果第49页
        2.3 实际测序结果第49-51页
第三章 牡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1-65页
    1 引言第51-5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2-56页
        2.1 家系构建及表型鉴定第52页
        2.2 简化基因组测序第52-53页
        2.3 遗传图谱构建第53-56页
            2.3.1 原始数据处理第53页
            2.3.2 作图家系基因型鉴定第53-55页
            2.3.3 构建遗传图谱第55-5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6-61页
        3.1 牡蛎中的简化基因组测序第56-58页
        3.2 遗传图谱第58-61页
    4 讨论第61-65页
        4.1 牡蛎中的GBS测序第61-62页
        4.2 遗传图谱第62-63页
        4.3 偏离孟德尔分0离比的标记第63-65页
第四章 牡蛎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65-72页
    1 引言第6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5-6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6-72页
        3.1 生长性状的表型第66-67页
        3.2 生长相关QTL及候选基因第67-70页
        3.3 生长相关QTL及候选基因第70-72页
第五章 牡蛎高温耐受性状的遗传解析第72-96页
    1 高温耐受性状BSA分析第72-80页
        1.1 引言第72页
        1.2 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1.2.1 群体构建第72-73页
            1.2.2 高温刺激实验第73页
            1.2.3 极端表型混池重测序与SNP频率差异分析第73-74页
            1.2.4 SNP频率差异分析第74-75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75-80页
            1.3.1 高温敏感与高温耐受牡蛎的确定第75页
            1.3.2 两组间SNP频率差异分析第75-77页
            1.3.3 受选择基因组区域第77页
            1.3.4 高温耐受候选SNP位点及基因第77-80页
    2 高温耐受关联位点在个体水平的验证第80-86页
        2.1 引言第80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80-81页
            2.2.1 家系构建第80-81页
            2.2.2 热激实验第81页
            2.2.3 生存曲线分析第81页
            2.2.4 母本个体基因型检测第81页
        2.3 结果和分析第81-86页
            2.3.1 生存率统计第81-82页
            2.3.2 生存分析第82-85页
            2.3.3 高温耐受关联位点在个体水平的验证第85-86页
    3 高温耐受候选基因的表达量QTL定位研究第86-94页
        3.1 引言第86-8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87-90页
            3.2.1 子代RNA提取第87-88页
            3.2.2 检测RNA纯度和浓度第88页
            3.2.3 RNA反转录第88页
            3.2.4 引物设计第88-90页
            3.2.5 荧光定量PCR第90页
            3.2.6 e QTL定位第9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90-94页
            3.3.1 基因表达量第90-91页
            3.3.2 e QTL定位第91-94页
    4 结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0页
附录第110-117页
个人简历第117-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标本配穴”法电针防治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及其线粒体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下一篇:温度对底播虾夷扇贝适合度性状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