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7页 |
1.1.1 晚期渗滤液处理现状 | 第9-10页 |
1.1.2 餐厨垃圾处理现状 | 第10-12页 |
1.1.3 外加碳源种类 | 第12-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1.2.1 渗滤液处理技术 | 第17-20页 |
1.2.2 餐厨垃圾水解酸化产VFAs技术 | 第20-23页 |
1.2.3 反硝化脱氮技术 | 第23-29页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2.1 酸化液的制备与成分分析 | 第32-34页 |
2.1.1 酸化液ZP的制备与理化性质 | 第32-33页 |
2.1.2 酸化液SJ的制备与理化性质 | 第33-3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2.1 填埋场渗滤液 | 第34页 |
2.2.2 MBR污泥 | 第34页 |
2.3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34-37页 |
2.3.1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第3章 不同碳源对渗滤液脱氮效果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37-59页 |
3.1 酸化液ZP在不同C/N下的脱氮规律 | 第37-43页 |
3.1.1 硝态氮去除规律 | 第37-39页 |
3.1.2 亚硝氮去除规律 | 第39-40页 |
3.1.3 氨氮浓度变化 | 第40-41页 |
3.1.4 总氮与COD去除情况 | 第41-43页 |
3.2 酸化液SJ在不同C/N下的脱氮规律 | 第43-48页 |
3.2.1 硝态氮去除规律 | 第43-44页 |
3.2.2 亚硝氮去除规律 | 第44-45页 |
3.2.3 氨氮浓度变化 | 第45-46页 |
3.2.4 总氮与COD去除情况 | 第46-48页 |
3.3 乙酸钠作碳源的脱氮规律 | 第48-52页 |
3.3.1 硝态氮去除规律 | 第48-49页 |
3.3.2 亚硝氮去除规律 | 第49-50页 |
3.3.3 氨氮、总氮与COD去除情况 | 第50-52页 |
3.4 不同碳源的脱氮效果对比分析 | 第52-57页 |
3.4.1 反硝化速率 | 第52-54页 |
3.4.2 亚硝氮积累 | 第54-55页 |
3.4.3 最佳C/N比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水解酸化液处理渗滤液的条件优化 | 第59-76页 |
4.1 水解酸化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渗滤液脱氮效果研究 | 第59-68页 |
4.1.1 不同温度下硝酸氮去除规律 | 第59-61页 |
4.1.2 不同温度下亚硝氮、氨氮浓度变化 | 第61-63页 |
4.1.3 总氮、COD去除规律 | 第63-65页 |
4.1.4 不同温度下渗滤液脱氮效果对比 | 第65-68页 |
4.2 水解酸化液在不同回流比下的脱氮效果 | 第68-75页 |
4.2.1 高回流比下硝酸氮去除规律 | 第68-69页 |
4.2.2 高回流比下亚硝氮、氨氮变化规律 | 第69-72页 |
4.2.3 高回流比下总氮、COD去除规律 | 第72-74页 |
4.2.4 酸化液SJ在高回流比渗滤液下的脱氮效果分析 | 第74-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餐厨垃圾产酸及用于渗滤液处理的中试研究 | 第76-90页 |
5.1 餐厨垃圾水解酸化中试设备 | 第76-78页 |
5.1.1 餐厨垃圾水解酸化中试设备 | 第76-77页 |
5.1.2 苏州餐厨垃圾水解酸化及渗滤液MBR处理设备 | 第77-78页 |
5.2 常州餐厨垃圾厌氧水解酸化运行效果 | 第78-86页 |
5.2.1 连续运行产酸浓度变化 | 第78-82页 |
5.2.2 长期运行抽样检测结果 | 第82-85页 |
5.2.3 成本分析 | 第85-86页 |
5.3 苏州餐厨垃圾水解产酸及渗滤液处理效果 | 第86-88页 |
5.3.1 产酸效果 | 第86-88页 |
5.3.2 渗滤液MBR处理效果 | 第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建议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附录A 专业实践总结摘要 | 第99-10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