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

某黄土隧道预留变形空间计算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8-10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0-12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2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5 研究思路第13-15页
2 工程概况、地质条件及计算模型第15-23页
    2.1 工程概况第15-17页
    2.2 地质条件第17-19页
        2.2.1 气象与水文第17页
        2.2.2 地形地貌第17页
        2.2.3 地层岩性第17-18页
        2.2.4 不良地质现象第18页
        2.2.5 隧址区湿陷性评价第18页
        2.2.6 区域地质构造与断裂第18-19页
    2.3 本构模型第19-20页
        2.3.1 Mohr-Coulomb破坏准则第19页
        2.3.2 修正Cambridge-Clay模型第19-20页
    2.4 作用在黄土隧道上的荷载第20-21页
    2.5 黄土隧道预留变形空间与围岩变形量的关系第21-23页
3 某黄土隧道二维有限元计算分析第23-37页
    3.1 无初期支护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分析第24-26页
    3.2 锚固支护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分析第26-27页
    3.3 初衬支护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分析第27-29页
    3.4 喷锚支护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分析第29-30页
    3.5 喷锚支护不同位置处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分析第30-33页
    3.6 喷锚支护不同宽度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分析第33-35页
    3.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4 某黄土隧道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第37-71页
    4.1 三维计算环境的实现第37-44页
        4.1.1 建立模型第37-40页
        4.1.2 确定参数依据第40页
        4.1.3 开挖步设置第40-41页
        4.1.4 锚杆支护第41-43页
        4.1.5 喷射混凝土支护第43-44页
    4.2 三台阶七步法模拟某黄土隧道开挖过程围岩变形量第44-50页
        4.2.1 台阶法开挖后黄土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第44-45页
        4.2.2 台阶法开挖黄土隧道各步骤位移图第45-49页
        4.2.3 台阶法开挖围岩各监测点变形量统计分析第49-50页
    4.3 锚杆长度对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影响第50-53页
        4.3.1 锚杆长度设置依据第50-51页
        4.3.2 设置不同锚杆长度计算围岩变形量第51-52页
        4.3.3 不同锚杆长度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统计分析第52-53页
    4.4 锚杆直径对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影响第53-54页
        4.4.1 锚杆直径设置依据第53-54页
        4.4.2 不同锚杆直径围岩变形量统计分析第54页
    4.5 锚杆间距对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影响第54-57页
        4.5.1 锚杆间距设置依据第55页
        4.5.2 不同锚杆间距隧道围岩变形量第55-56页
        4.5.3 不同锚杆间距隧道围岩变形量监测分析第56-57页
    4.6 初喷混凝土厚度对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影响第57-63页
        4.6.1 喷射混凝土厚度取值依据第57-58页
        4.6.2 不同喷射混凝土厚度隧道变形量第58-60页
        4.6.3 不同喷射混凝土厚度隧道拱顶沉降量监测第60-63页
    4.7 初喷混凝土强度对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影响第63-66页
        4.7.1 不同喷射混凝土强度的初衬位移矢量图第63-65页
        4.7.2 喷射混凝土强度与围岩变形量的关系第65页
        4.7.3 喷射混凝土强度增长时预留变形量分析第65-66页
    4.8 围岩级别对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量影响第66-67页
    4.9 局部湿陷性黄土隧道浸水后预留变形量预测第67-69页
    4.10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预测某黄土隧道预留变形空间第71-76页
    5.1 监测方案第71页
    5.2 现场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第71-74页
    5.3 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第74-75页
    5.4 综合分析预测某黄土隧道预留变形空间第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6 结论与建议第76-78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6-77页
    6.2 对施工作业的建议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机正时链系统整体设计研究
下一篇:季冻区钢桥面铺装高模量高韧性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