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解题策略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命题研究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1.2.3 高考的考点研究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考题型一:求数列通项公式 | 第20-47页 |
2.1 公式法 | 第20-24页 |
2.1.1 等差数列 | 第20-22页 |
2.1.2 等比数列 | 第22-24页 |
2.2 利用S_n与a_n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 综合利用递推关系 | 第25-29页 |
2.4 数学归纳法 | 第29-31页 |
2.5 累加法 | 第31-33页 |
2.6 待定系数法 | 第33-38页 |
2.6.1 形如a_(n+1)=ka_n+b( k ,b 为非零常数, k≠1) | 第33-35页 |
2.6.2 形如a_(n+1)=ka_n+bq~n( k ,b,q 为非零常数,k≠1) | 第35-38页 |
2.7 取倒数法 | 第38-39页 |
2.8 分类讨论法 | 第39-41页 |
2.9 利用解方程求解 | 第41页 |
2.10 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解 | 第41-42页 |
2.11 解题策略图 | 第42-43页 |
2.12 近几年试题情况 | 第43-45页 |
2.1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高考题型二:求数列的前n项和 | 第47-66页 |
3.1 公式法 | 第47-49页 |
3.1.1 等差数列 | 第47-48页 |
3.1.2 等比数列 | 第48-49页 |
3.2 错位相减法 | 第49-52页 |
3.3 裂项相消法 | 第52-55页 |
3.4 分组转化法 | 第55-57页 |
3.5 分类讨论法 | 第57-60页 |
3.5.1 类型一:公比不确定 | 第58-59页 |
3.5.2 类型二:通项含(-1)~n 等形式 | 第59-60页 |
3.5.3 类型三:通项含绝对值 | 第60页 |
3.6 数学归纳法 | 第60-61页 |
3.7 解题策略图 | 第61-62页 |
3.8 近几年试题情况 | 第62-6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高考题型三:证明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 | 第66-74页 |
4.1 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 第66-67页 |
4.2 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 第67-71页 |
4.3 解题策略图 | 第71页 |
4.4 近几年试题情况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高考题型四:证明数列不等式 | 第74-86页 |
5.1 利用放缩法证明 | 第74-76页 |
5.1.1 将通项公式放缩为裂项公式 | 第74-75页 |
5.1.2 将通项公式放缩为等比数列 | 第75-76页 |
5.2 利用数列的单调性证明 | 第76-77页 |
5.3 构造函数法证明 | 第77-78页 |
5.4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第78-81页 |
5.5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 第81-82页 |
5.6 利用贝努利不等式证明 | 第82-83页 |
5.7 解题策略图 | 第83-84页 |
5.8 近几年试题情况 | 第8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高考题型五:比较大小 | 第86-91页 |
6.1 作差法 | 第86-87页 |
6.2 数学归纳法 | 第87-88页 |
6.3 定积分法 | 第88-89页 |
6.4 解题策略图 | 第89页 |
6.5 近几年试题情况 | 第89-9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91-94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91-9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