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涡轮增压器压壳热铸成型模拟技术简介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3.1 国外铸造成型数值模拟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3.2 国内铸造成型数值模拟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3 铸造成型数值模拟技术在飞边去除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涡轮增压器飞边形成及解决措施 | 第15-34页 |
2.1 热传导理论基础及分析 | 第15-21页 |
2.1.1 热传导的概念 | 第15-19页 |
2.1.2 温度场的边值条件 | 第19页 |
2.1.3 温度场的求解 | 第19-21页 |
2.2 热弹性理论及其解法 | 第21-23页 |
2.2.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第21-22页 |
2.2.2 热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第22-23页 |
2.3 涡轮增压器热铸过程模拟仿真 | 第23-29页 |
2.3.1 飞边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2.3.2 模型建立及简化 | 第24-25页 |
2.3.3 模具的预处理及求解 | 第25-26页 |
2.3.4 模拟结果研究及飞边的预判 | 第26-29页 |
2.4 飞边修正方法 | 第29-30页 |
2.5 实验验证 | 第30-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温度场对压壳模具热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34-53页 |
3.1 金属液和铸型接触界面平衡温度场分析 | 第34-40页 |
3.1.1 预热温度对铝液—型腔界面平衡温度Tb的影响 | 第35-38页 |
3.1.2 浇注温度对铝液—型腔界面平衡温度Tb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0-41页 |
3.3 预热温度对模具热变形的影响 | 第41-47页 |
3.3.1 预热温度对节点位移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2 预热温度对压壳飞边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3 结论 | 第47页 |
3.4 浇注温度对模具热变形的影响 | 第47-52页 |
3.4.1 浇注温度对节点位移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2 浇注温度对压壳飞边的影响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涡轮增压器压壳充型及凝固过程数值模拟 | 第53-74页 |
4.1 充型过程数值模拟理论 | 第54-59页 |
4.1.1 充型过程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54-55页 |
4.1.2 充型过程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55-57页 |
4.1.3 紊流模型 | 第57-59页 |
4.2 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理论 | 第59-62页 |
4.2.1 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59页 |
4.2.2 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59-61页 |
4.2.3 缩孔缩松和热裂缺陷的预测 | 第61-62页 |
4.3 数值模拟压壳材料的热物性参数 | 第62-64页 |
4.4 涡轮增压器压壳数值模拟前处理 | 第64-69页 |
4.4.1 涡轮增压器压壳参数化建模 | 第64-66页 |
4.4.2 设置示踪粒子 | 第66页 |
4.4.3 涡轮增压器压壳网格剖分 | 第66页 |
4.4.4 数值模拟初始条件确定 | 第66-67页 |
4.4.5 热量传递问题的确定与物性参数的选择 | 第67-69页 |
4.5 涡轮增压器压壳数值模拟结果查看 | 第69-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涡轮增压器压壳铸造工艺及温度场研究 | 第74-102页 |
5.1 涡轮增压器压壳铸造过程浇注系统设计 | 第74-80页 |
5.1.1 浇冒口补缩原理及其设计的原则 | 第74-76页 |
5.1.2 浇冒口的工艺设计方案 | 第76-80页 |
5.2 工艺改进方案以及实际效果分析 | 第80-82页 |
5.2.1 工艺改进方案 1 | 第80-82页 |
5.2.2 工艺改进方案 2 | 第82页 |
5.3 工艺改进后试制效果 | 第82-83页 |
5.4 浇注温度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83-94页 |
5.4.1 720℃金属液浇注温度下的铸造过程和缺陷分析 | 第83-87页 |
5.4.2 700℃金属液浇注温度下的铸造过程和缺陷分析 | 第87-91页 |
5.4.3 680℃金属液浇注温度下的铸造过程和缺陷分析 | 第91-94页 |
5.5 预热温度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94-100页 |
5.5.1 350℃型腔预热温度下的铸造过程和缺陷分析 | 第94-98页 |
5.5.2 310℃型腔预热温度下的铸造过程和缺陷分析 | 第98-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创新点 | 第103页 |
6.3 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