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课题研究工作的背景 | 第13页 |
1.2 多通道高速采集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1.3 控制平台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系统构成 | 第16-30页 |
2.1 多通道高速采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16-19页 |
2.1.1 采集系统规格要求 | 第16页 |
2.1.2 采集系统模块构成 | 第16-18页 |
2.1.3 采集系统硬件构成 | 第18-19页 |
2.2 多通道高速采集系统工作流程 | 第19-21页 |
2.3 控制平台整体设计 | 第21-25页 |
2.3.1 系统控制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21页 |
2.3.2 控制平台的控制环节 | 第21-22页 |
2.3.3 控制平台处理器的研究和选型 | 第22-23页 |
2.3.4 控制平台控制方案 | 第23-24页 |
2.3.5 控制平台工作流程 | 第24-25页 |
2.4 控制器芯片C55x器件简介 | 第25-28页 |
2.4.1 C55x芯片CPU介绍 | 第26-27页 |
2.4.2 C55x的存储空间 | 第27-28页 |
2.4.3 C55x片内外设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多通道高速采集系统控制平台的设计 | 第30-53页 |
3.1 控制平台硬件电路设计 | 第30-42页 |
3.1.1 DSP芯片电源电路的设计 | 第30-31页 |
3.1.2 DSP芯片时钟电路的设计 | 第31-33页 |
3.1.3 DSP芯片复位电路的设计 | 第33-34页 |
3.1.4 DSP芯片的启动与配置 | 第34-36页 |
3.1.5 DSP对信号调理电路和时钟源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36-38页 |
3.1.6 DSP与计算机串行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 第38-40页 |
3.1.7 JTAG接口电路 | 第40-41页 |
3.1.8 系统PCB图 | 第41-42页 |
3.2 控制平台的软件程序设计 | 第42-51页 |
3.2.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3页 |
3.2.2 DSP与计算机串行通信的软件设计 | 第43-46页 |
3.2.2.1 UART协议标准 | 第43-44页 |
3.2.2.2 McBSP的软件配置 | 第44-46页 |
3.2.2.3 程序设计 | 第46页 |
3.2.3 DSP对信号调理电路和时钟源控制电路的软件设计 | 第46-51页 |
3.2.3.1 信号调理电路帧格式的制定 | 第47-49页 |
3.2.3.2 时钟源电路帧格式的制定 | 第49-50页 |
3.2.3.3 对信号调理电路和时钟源电路的编程实现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系统控制平台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 第53-66页 |
4.1 应用程序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53-54页 |
4.1.1 软件的需求分析 | 第53页 |
4.1.2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3页 |
4.1.3 应用程序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53-54页 |
4.2 应用程序控制部分的设计 | 第54-57页 |
4.2.1 应用程序与DSP串口通信的设计 | 第54-56页 |
4.2.2 基于PCI-E总线的数据控制与传输 | 第56-57页 |
4.3 底层通信模块的设计 | 第57-58页 |
4.4 应用程序虚拟界面程序的设计 | 第58-61页 |
4.4.1 多线程的实现 | 第58-60页 |
4.4.2 FIR滤波器的设计 | 第60-61页 |
4.5 应用程序软件的实现 | 第61-65页 |
4.5.1 显示窗口 | 第62页 |
4.5.2 文件回放窗口 | 第62-63页 |
4.5.3 采样模式选择窗口 | 第63-64页 |
4.5.4 采样通道选择与增益设置窗口 | 第64页 |
4.5.5 存储路径设置 | 第64页 |
4.5.6 采样参数配置与采样控制 | 第64-65页 |
4.5.7 串口配置与采样数量显示 | 第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控制平台的测试 | 第66-73页 |
5.1 控制平台测试方案 | 第66-67页 |
5.2 信号调理电路和时钟源的测试 | 第67-70页 |
5.2.1 信号调理电路的控制测试 | 第67-69页 |
5.2.2 时钟源电路的控制测试 | 第69-70页 |
5.3 应用程序测试 | 第70-72页 |
5.3.1 增益配置 | 第70-71页 |
5.3.2 采样率设置 | 第71-72页 |
5.3.3 虚拟滤波器模式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